全面檢討醫療系統 胡露茜
非典型肺炎在香港爆發至今兩個多月,雖然市民對政府的誠信和危機處理能力極度失望,但因前線醫護人員的無私捨己和奮力抗炎的精神,令沉寂已久的民間力量再次復甦。然而,社會上一浪接一浪的大規模動員清潔、抗炎等運動,是否真正代表民間社會追求獨立自主、對抗支配的力量重現?
當我們誠實地檢視和剖析香港目前的狀況,不難察覺所謂民間主導的運動,仍擺脫不了來自國家和市場的支配。當市民批評政府處理疫情欠妥善時,香港以及中國的領導人卻不斷要求團結,萬眾一心,對抗肺炎;為了及早恢復香港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工商政界人士急不及待催迫我們回復「正常」生活──工作、消費、再工作──加快復甦經濟的步伐。與此同時,對那些因綜援金額無理被削減,以致生活百上加斤的家庭的需要卻無動於衷。
更令人遺憾的是,當社會上的感染個案逐漸減低,但醫護人員受感染甚至死亡的數字卻有增無減時,當局並沒有正視今次疫潮所反映的香港醫療體制的根本問題,包括醫療系統的僵化、醫護人才的流失、西醫主流化等而對症下藥。
相反,當立法會要求政府成立專責委員會調查本港爆發非典問題,特首卻委任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負責統籌,自己人調查自己人,委員會的獨立性和公信力備受質疑。
其實,公共醫院近年因配合資源增值原則而實行買位外判的措施,令專業和資深的員工大量流失,加重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世界衞生組織亦指出香港有那麼多醫護人員受感染,可能與他們的工作時間長,人手不足,以致身體疲累有關。加上醫管局初期對疫情的判斷和管理失誤,令醫護人員在缺乏警覺和欠缺足夠裝備下,每天暴露於極高危的工作環境中,聯合醫院醫護助理鄧香美的殉職,便是非常不幸及不應發生的事。
根據華員會會長蘇肖娟向新聞界透露,醫護助理的工作以往由護士負責,但由於較早前護士人手緊張,醫管局又想省錢,於是創造了這個新職系。過去護士的訓練期為三年,而新增的醫護助理的職訓期只有三周,她們每天負責替病人洗澡、餵飯、進行口腔料理及收發病人的便盆等,受感染的機會比醫生和護士還高,但她們的訓練和裝備卻最被忽視。
雖然鄧香美的死終於迫使當局改善醫護助理的防禦裝備,但政府亦企圖藉高度讚揚醫護人員的捨己服務精神,鼓勵民間發動團結互愛的心連心抗炎行動,掩飾當局在非典型事件中失責,更遑論對香港的醫療系統作誠實和全面的檢討。
其實,那些所謂團結民間的口號和運動,往往會將民間追求公義自主的聲音壓抑,甚至剝奪了那些承受着沉重壓力和生命威脅的醫護人員和清潔工人的發聲權利。
身為香港市民的一分子,我們又豈能讓那些沉默捨命的醫護人員,因不公義制度而犧牲的屈辱,靜悄悄地埋葬在美麗而空洞的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