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於因公殉職的人多,政府高官們空群出現殯儀館的次數也越來越多。
政府高官出席喪禮的本意,是想藉此突顯一下死者的地位,以表示對因公殉職者的重視和表彰,希望因此帶出一個訊息,為社會成全一種好風氣。
這種事情如果十年逢一閏的話,高官們的帶動確實可以起到預期的效果。但是,在現在這個環境下,因公殉職事件密集發生,高官空群憑弔,則使自己陷入了困境。困境一,是去了第一次,就必須要去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不然的話,怎麼向後來的殉職者家屬交代?困境二,別人去了,我不能不去。大家同為政府高層,人家每次都去,我怎可缺席?上次大家一起去,下次大家也要一起去,不然的話,會惹來閒話和不好的「民意」。於是,你去我去大家去,高官在殯儀館出現的頻率,也就史無前例地高了。
是不是每一個殉職者的靈堂上,都必須出現以董建華為首的「高官憑弔代表團」呢?要對死者表示敬意,是不是非如此陣容龐大不可?可以肯定的是,隨着「高官憑弔代表團」出現次數的遞增,死者的榮譽感也隨之遞減。第一次的隆重其事,到了最後,便會變成例行公事。到了那時候,董建華跑來鞠一個躬的意義,不過是靈堂堂倌多了一個叫「有客到」的機會。
由這一件事上可以看到特區政府內部的「綜合失調症」:協調不勻、溝通不夠、規矩不明、分寸不曉、常識不足。結果弄成了一個「今日有躬大家鞠,他朝死人又相聚」的困局,一條線上拴着一串蚱蜢,以董建華為首的一眾政府高官,也就成了奔波於大小靈堂的「殯儀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