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宜用重藥對付通縮

國際視野:宜用重藥對付通縮

「通縮」之風眼似乎已從日港台擴張至歐美,歐洲央行冥頑不靈,仍以抗通脹為重任,只能說句:祝君好運!
反觀美國,4月生產物價指數大跌1.9%,是自1947年以來最大跌幅,這是一個「警號」。意味在嚴重缺乏需求的情況下,生產急劇放緩,原材料價格急跌;生產過剩、投資不前、失業率攀升,形成供過於求,物價又哪有不下降之理?新屋興建回落,上月美國消費物價指數已跌穿聯儲局不明文規定之安全範圍,連格老也暗示有通縮之虞,假如GDP跟隨價格水平下跌,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影子便已悄悄逼近,投資者必須密切留意。

多管齊下免陷深淵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格老並非古典經濟學派信徒,但單靠貨幣政策調節,看來並不能有效阻止通縮之硬闖,聯儲局必須增加貨幣供應,包括印銀紙、買資產甚至買呆壞帳,同時配合政府積極的財政政策──減稅、增加基建項目和公共開支,藉以刺激消費、鼓勵投資和增加就業機會。「雙赤」雖然重臨,但在美滙持續走弱和財赤仍溫和的情況下,還有施展救亡的空間,就算要發債,在資金苦無出路的環境下,又何懼「排擠效應」?
「通縮」兇猛異常,要對付必須下重藥,多管齊下,才能避免掉進螺旋深淵中,筆者相信美國一眾財金要員應有此能耐,問題是藥落過重,病情或會即時被「鎮」住,但隨後而來的另一頭怪獸──通脹,卻可能突然出現張開血盤大口吞噬,怎辦?總好過失足後再設法「撩」出來吧!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金管局只是currencyboard,在聯繫滙率的束縛下,無主宰能力兼缺乏彈性,「司」「局」之間又貌合神離,作為香港人,才真正要問:究竟怎麼辦!?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