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早前在《晨光第一線》節目中介紹「BigMacIndex」漢堡包指數,並談到近期這指數顯示澳元幣值偏低,有上升潛力,人民幣更是嚴重偏低,未來的上升幅度可能頗巨,不妨將港元與之掛鈎。節目出街後,筆者收到一些朋友詢問這漢堡包指數的「玩」法,以及是否可吸納澳元及人民幣?看來有興趣的人亦不少,現不妨跟大家一談。
「BigMacIndex」漢堡包指數,正確譯法應為「巨無霸漢堡包指數」,它是由財經刊物《經濟學人》(Economist)發明的,於1986年推出,其原理是由PurchasingPowerParity(PPP)衍生出來。PPP理論的含義,簡單來講,若沒有運輸及其他相關成本,則在兩個相對開放的國家,同一件貨品若以一共同貨幣表達時,它們的價格應該相差不遠(Intheabsenceoftransportationandothertransactioncosts,competitivemarketswillequalizethepriceofanidenticalgoodintwocountrieswhenthepricesareexpressedinthesamecurrency)。
舉個簡單例子,兩個鄰近城市──加拿大溫哥華及美國西雅圖,一部電視機在溫哥華售價為750加元,西雅圖售價為500美元,根據PPP理論,美元與加元的合理兌換率便應該是1美元兌1.5加元,即750÷500=1.5,這樣以美元計算兩地的電視機價格才會相同。
部份讀者可能已急欲知道如何運用PPP於外滙上,假設以PPP計算美元兌加幣的合理值為1美元兌1.5加元,但當時美元兌加元的市價卻是1美元兌1.3加元,這便反映加元高於合理水平,亦即暗示加元有下跌機會。(註:上述關於PPP的解釋及例子,是來自溫哥華哥林比亞大學教授WernerAntweiler。)
《經濟學人》的漢堡包指數原理上與PPP理論相類似,簡單地以巨無霸漢堡包在世界各地的價格,來反映其貨幣的兌換率是否處於合理水平。至於這漢堡包指數能否正確反映某些國家貨幣偏高或偏低?根據《經濟學人》在今年4月24日一篇名為《Hamburgersshouldbeanessentialpartofeveryeconomist'sdiet》的文章中指出,在90年代初,漢堡包指數成功指出當時英鎊滙價過高,在1999年當歐元推出後,漢堡包指數亦成功預測當時歐元滙價過高。同時,這指數在去年初亦強烈地顯示美元滙價過高,以近期美元兌其他貨幣下跌不少看來,這指數預測貨幣滙價的可信性真是不容忽視。
至於近期漢堡包指數又反映甚麼?根據《經濟學人》今年4月的資料顯示,在美國,巨無霸漢堡包售價為2.71美元,在歐元區則為2.89美元,英國則為3.08美元,這反映美元兌歐元及英鎊已差不多了。
另一方面,各位可知巨無霸在巴西售價為1.44美元,在菲律賓為1.23美元,在俄羅斯為1.31美元,但巨無霸在中國的售價僅為1.2美元,是眾多國家中最便宜,這即反映人民幣滙價嚴重偏低!根據4月的漢堡包指數,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澳元的上升潛力較大,英鎊兌歐元已極之偏高。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