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紫荊弱不禁風 有花無果意頭差<br>省資源改種平靚大花紫薇

洋紫荊弱不禁風 有花無果意頭差
省資源改種平靚大花紫薇

港府財政緊絀,城市綠化亦成為「開刀」減預算目標,綠化督導委員會指示各政府部門日後減少種植弱不禁風、「無結果」的市花洋紫荊,改以「平、靚、正」、又名大葉紫薇的大花紫薇取代,並計劃舉辦大花紫薇節向市民介紹這種新「區花」。 記者:羅偉光

香港於一九六五年把洋紫荊定為市花,過去幾年港府大舉綠化城市,不斷種植洋紫荊,至今全港已種植了約十二萬棵洋紫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丘國賢表示,由於洋紫荊「弱不禁風」不能種在有強風位置,理想植樹位置買少見少,「洋紫荊一被風吹雨打就散晒,現在好難搵到好位去種。」

四季有變花期兩月
洋紫荊抵不住風吹雨打,身價亦矜貴,丘國賢稱雖然洋紫荊是香港原生植物,卻不結果實,要用氣壓接枝法栽種,因此種植洋紫荊每棵成本要三、四百元,現時港府財困,要繼續搞綠化便要想辦法,「要用最平嘅方法,去種最多花,最好有一種花四季都有變化。」他又笑說洋紫荊不結果寓意麻麻,「無結果意頭其實唔係幾好。」
沿用了近四十年的市花既弱不禁風又「無結果」,由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主持的綠化督導委員會於三月底舉行集思會討論綠化政策後,決定日後鼓勵各部門多種植大花紫薇,丘國賢指大花紫薇比洋紫荊粗生快大,而且花期由每年五月至七月長達兩個月,秋天時又會有紅葉出現落葉效果,是四季都有變化的品種,最重要的是成本遠較洋紫荊低,平均每棵成本只要一百五十元,符合經濟原則,「種到第四年,約兩米高已經有花開,出花又多又密,成個形態都好靚。」
丘國賢稱各政府部門每年約種植二百九十萬棵各式植物,康文署今年預計植樹四萬棵,當中約一萬棵為大花紫薇,而目前全港約有二萬多棵大花紫薇,當局計劃種多八萬棵,「呢個投資絕對值得,到香港有十萬棵大花紫薇,就會見到遍地開花嘅效果。」

原名與葉子楣同音
當局計劃舉辦大花紫薇節向市民介紹這種新「區花」,據了解大花紫薇原稱「大葉紫薇」,因為與過氣豔星葉子楣名字同音,為免引起誤會才定名為大花紫薇,丘國賢笑說:「成條街都係『葉子楣』,唔知市民接唔接受到。」

大花紫薇能抵禦多變的天氣,與港人應變能力強很相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