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縱橫:美國面對通縮風險

投資縱橫:美國面對通縮風險

美國最新公布的4月份生產物價及消費物價指數均出現顯著跌幅,且是延續早前的跌勢,令近期市場及聯儲局憂慮的通縮風險變成一個焦點。
香港人對通縮並不陌生,97年之後港人受通縮之害已夠深了。歐洲多個成員國已進入經濟負增長年代,一旦美國亦踏入通縮期,全球經濟不知要進入甚麼狀況,香港的經濟亦無法不受打擊。
通縮的源頭是甚麼?筆者認為有三:一是科技發達,企業營運效率大大提高,形成生產力過盛;二是全球經濟不景氣,削弱了投資及消費能力,令物價及資產價格下調;三是過往1年外國炒得頗熱的「中國輸出通縮論」,儘管中國是否刻意輸出通縮,乃見仁見智,但已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其相對廉價的出口貨品難免帶來價格下調的效應。

威脅全球經濟
至於令這3個通縮因素發揮得更淋漓盡致,是自90年初外國(特別是美國)大力鼓吹的「全球一體化」,全球一體化曾帶來不少商機,但同時埋下危機,今天通縮對全球的威脅便是由此產生。
一些論者對全球通縮之風險抱較樂觀的態度,認為出現的機會不大,其影響亦容易被誇大,但筆者以為,出現機會小正是通縮風險所在,且看全球的經濟學家以及美國聯儲局諸君對通縮風險是何等束手無策,正正因為大家強於通脹風險的處理,而缺乏通縮危機處理的經驗,一旦美國出現通縮,「束手無策」的下一步恐怕是「藥石亂投」。
美國通縮風險對全球經濟之影響,一定程度視乎美元的走勢,美國若一方面要維持強美元而又無法防止通縮,則可能要重蹈香港過往6年的痛苦經驗。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