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流動商貿具條件欠時機

傳訊四圍炳:流動商貿具條件欠時機

根據近日資訊科技署和生產力促進局公布的調查顯示,本地公司於業務運作上,應用流動通訊或電腦設施有「明顯增幅」。使用手提電話、手提電腦及電子手帳的公司比率,分別由去年的50%、13%和2%,增加至60%、18%和9%;當中於業務運作上應用無線科技(包括無線/流動資料傳送及無線上網科技)的公司,亦由去年的1%,「大幅」增加至2%。調查又顯示,84%本港公司對流動電子商業沒有認識,只有2%企業表示經已採用。

衙門調查 失諸誇大
單從數據上分析,計及抽樣調查和統計學上的誤差等因素,其實調查中所謂的「增幅」並不明顯,主辦單位當然有其主觀願望,希望從調查結果中見到企業上應用流動通訊發展迅速,而且前景秀麗,但從上述數字看來,所作的結論似乎太輕率。
據電訊管理局資料,截至2003年2月底,採用2.5G的人數達22.8萬,在過去10個月增長了3倍,相信這班客戶中不少是作商務之用,此乃去年流動電訊商積極推廣流動商務之結果。

空具硬件 尚欠效益
另外,香港愈來愈多地方覆蓋Wi-Fi無線局域網,新款的電腦多會配備無線局域網的配件,硬件價格也下跌不少,戶外覆蓋率高了,配備硬件的人多了,初步具備發展流動商務的客觀條件。不過,上述數字只顯示客戶數量和網絡覆蓋,有關實際使用量數據則欠奉。
據筆者的觀察,不少大型企業的外勤人員已廣泛應用流動數據服務,藉以保持與公司的聯繫;中型企業則較精打細算,當服務的成本效益未見明顯時,老闆們會較保守;反而近年愈來愈多的一二人小型公司,由於流動性較強,在公眾地方使用電腦和互聯網機會甚多,使用流動電腦有其實際需要。

跟其他資訊科技服務一樣,儘管市場已經具備發展條件,宏觀經濟因素仍舉足輕重。流動商業要發展起來,香港經濟環境必須改善,香港商人數口最精,有成本效益的服務一定有發展潛力。

資訊氾濫 人心不古
換個話題。《紐約時報》自我引爆,頭版報道旗下「記者」JaysonBlair曾杜撰新聞至少36篇,且一直不為編輯發現,及後被行家投訴才告事敗。據報道所述,該「記者」足不出戶能知天下事,左抄右抄便能交出「高質素」稿件,騙倒世界最頂尖的新聞從業員和編輯委員會。10年前,像他這樣的文抄公一定沒此能耐──因為互聯網還未普及。
互聯網世界造成資訊氾濫等老調,筆者曾聽不少人說過無數次。其實,資訊是豐富還是氾濫,還不是由人定斷、詮釋。互聯網為記者提供了最簡單易用的資料庫,方便搜集相關的新聞資料,卻也造就了供不道德記者抄襲的場所──問題是人心不古,才叫人防不勝防。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