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教義反對自殺,但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卻不惜當「人肉炸彈」,以同歸於盡的悲壯手法抗爭,深獲巴人的認同和讚賞。自殺式襲擊風潮近年更愈演愈烈,由以色列蔓延至車臣、波斯灣、美國和東南亞的回教徒。
對西方人來說,人肉炸彈是很難理解,但對備受欺壓的巴人和回教徒來說,這卻是為真主而戰,是英雄的行徑,死後會上天堂。
二十六歲的伊斯蘭導師巴爾古提前年在耶路撒冷當烈士,他曾向家人透露將可以在天堂與先知穆罕默德為友,並得到七十二位處女服侍。九一一劫機犯阿塔也同樣有殉教的狂熱,他在遺囑中表示流血暴力會得到真主的祝福。
除了宗教的熱忱外,當人肉炸彈還可名留青史,因為巴人自治區每當有人肉炸彈犧牲,總會舉行集會慶祝其英勇行徑,而家人也獲一筆可觀的安家費。這種風光大葬對不少兒童起薰陶作用,在西岸讀中三的阿瓦德也嚮往當烈士,並說:「這裏每個人都希望當烈士。」
其次是涉及個人恩怨,尤其是替遭以軍或其盟友美國殺害的家人報仇。他們眼看無法跟美以的先進武器硬碰,惟有以人肉炸彈的戰術殺敵人措手不及。教士馬吉德指自殺式襲擊是窮人戰術,「我們沒有武器、沒有坦克,只有我們自己」。
人肉炸彈往往選擇在敵人境內施襲,無非是要在心理和經濟方面重創敵人。伊斯蘭聖戰組織成員穆罕默德曾表示,若他要做烈士,一定選擇在以色列境內,這樣才能「給以色列和沙龍一個沉痛的報復」。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