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指數基金省揀股煩惱

理財智慧:指數基金省揀股煩惱

主動投資策略是否比被動投資策略差?答案是未必一定。以港股為例,習慣上,香港股市的指標多以恒生指數為主,而要評定香港股市基金的投資回報表現,大可與恒生指數作出比較,看看能否超越恒生指數的回報。雖然在過去數年之中,跑贏恒指的港股基金少於一半,但總有些基金能夠跑贏大市,問題是投資者能否慧眼找到這些基金。
如果選錯基金,回報自然低於指標,甚至會出現負數。因此,選擇合適的基金,便成為投資者艱巨的任務了。利用這種自我揀選基金方式,投資者要獲得好的回報,便要下一番工夫。

收費較廉宜
既然不是所有股市基金都能夠跑贏大市,如果不冀求基金表現冠絕全行,只要基金回報與大市同步,又可不可以?答案是購買指數基金便行。在香港買入恒生指數掛鈎的基金,例如盈富基金,便能有與大市同步的回報;而指數基金的投資,本身就是一種被動投資策略。
一般指數基金,其管理費及其他收費會比一般基金為低,因為指數基金的管理人並不需要自己挑選股票,只需在指數成份股有變動時,才按比例買賣有關股份。指數基金這種被動式投資策略有一個好處,就是會把一些表現較好的股份加入,並把一些表現較差的股份剔除於投資組合之外。例如在97年以前,香港地產市道蓬勃,地產公司盈利能力良好,所以恒指的成份股比重中,地產股便佔了幾成。但到了今日,地產泡沫爆破,地產股股價下滑為反映現在香港股市結構,恒指近年已剔除了5隻地產股,加入其他股份,令到恒生指數更具代表性。因為持有恒指基金的組合構成與恒指相若,因此持有指數基金便有這種把最好股份留在指數之中的功能,而投資者亦省卻選股頭痛。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