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學不合作 傳染病中心成效存疑

兩大學不合作 傳染病中心成效存疑

本港為對抗非典型肺炎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價,港府終決定研究成立傳染病預防及控制中心,對抗日後突如其來的各種傳染病。不過,該中心如何運作及其所能發揮的作用,惹起不少爭議;而在抗炎過程中處處針鋒相對的兩間大學,因缺乏衷誠合作,阻礙了本港控制疫情的進度,更遑論牽頭成立傳染病中心。

無強勢領導如浪費
特首董建華本月初宣布,研究在港成立類似美國的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香港賽馬會將贊助五億元作為成立經費。
醫療政策評議會會長郭家麒認為,中心要發揮作用,必須要有強勢領導,若只淪為衞生部門轄下一個單位,被政治決定所凌駕,最終等於「嘥錢」,「有幾多萬個這樣的中心都好,有不濟事嘅官員,都一樣冇用」。
郭家麒解釋,中心須具獨立性,才可吸引人才參與;而本港要做好傳染病控制工作,須與內地珠三角合作,因此需具有一定法定權力及「份量」,好與內地洽談。
既然以政府架構成立該中心困難重重,結合兩間大學的人才創辦又是否可行呢?非典型肺炎肆虐期間,港大和中大一直「鬥個你死我活」。先是「鬥快」找出病毒;然後港大醫學院院長林兆鑫兩度撰文,抨擊大學未有主動交換研究成果,並批評威院及中大對防疫控制的警覺性不足。事件凸顯了兩大門戶之見,威院逾百名醫護人員更因此聯署去信報章,予以反駁。

分歧阻礙控制疫情
郭家麒認為,由於兩大毫無合作基礎,由兩大主持傳染病預防及控制中心非合適做法,「搵一個做,第二個又唔高興,入到去一樣爭,數人頭、分豬肉」。
有熟知大學內情的醫學界人士認為,兩大分歧無疑阻礙了本港控制疫情的進度。兩大為了「爭功」,在國際醫學權威文獻上記下一名,即使已就病毒研究或治療方面有新發現,亦不盡早公開,對病人的治療或會構成影響。再者,兩大各自進行基因圖譜分析,亦是浪費資源的做法;而兩大未有互換病人資料,亦令醫學界未能比較各種治療方式的成效。
他認為,需一強勢領導者來作為協調的中間人,才能「震懾」兩大,完善疫情控制工作。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