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分配振興經濟

公平分配振興經濟

當親政府的立法會議員也批評「振興經濟策略小組」「無料到」時,可見政府真的已是黔驢技窮。政府的「復興經濟」政策之「無料到」,早有前科,較近期的有所謂「救市九招」,推出半年樓市不升反降百分之十以上;較早期的「數碼港」、「中藥港」等宏圖大計,早已成為「科技救港」的笑話,剩下的恐怕只是地產利益的重新分配。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許寶強

政府「無料到」,議員、政黨、商界又如何?有建議SARS過後每周放煙花、每月辦演唱會、國際賽艇、高爾夫球和田徑賽等大型活動;也有建議舉行「黃金消費周」,以退稅刺激消費或動用三十億儲備,向每個家庭派千五元的「消費券」;更有建議多做正面「騷」,如「燒口罩」運動,以「改善香港的國際形象」。這種種建議,真的能夠復興經濟嗎?
是的,經濟疲弱的一個直接導因是消費減少,但這並非SARS出現後才導致的。通縮已持續了幾年,倘一次過的刺激消費措施能奏效,香港經濟早已復興,絕不用到了今天還提出類似的建議。大型「騷」、國際活動近年也辦得不少,消費市道也不見得有大起色,通縮依然持續。
顯然,經濟衰退、消費疲弱已變成了結構性的問題,基本的原因源自香港愈來愈不平等的收入及財富分配結構──堅尼系數由八一年的0.451上升至二○○一年的0.525,最富有的10%人口的收入在九六年是最貧窮的10%人口的38倍,到了二○○一年則急升至四十五倍,使香港變成了全球最貧富不均的地區之一。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中產則受供樓和負資產拖累,佔人口絕大部份的中、低收入階層的消費意欲又怎能不低落?經濟又怎能不疲弱?

改造現有制度
面對這種極不公平的分配結構,政府不僅沒有對症下藥,更反其道而行之。在「財赤」、「資源增值」等大旗下,強推外判、減少職位,以至裁員,針對的多是無權的低收入人士,於是青年一代難以入職;低薪公務員變為更低薪的外判工人;員工的工時更長、壓力更大,也就等於變相減薪。與此同時,「抗逆」力強的高層行政管理人員及專利壟斷企業卻能拒絕「調整」,繼續高薪厚利(福利/利潤),於是交通、電力費用持續高企,學費、醫療支出不斷增加,結果只會加劇原來已極不公平的分配結構,令貧者更貧。
要真正復興經濟,得要根本改造這不公平的分配制度。具體可考慮以累進稅制改善收入不均的狀況,同時為一個合理的社會保障提供基礎,也可以紓緩「財赤」;又或是訂定合理的最低工資,並減少工時,以共享工作(jobsharing)的方法為青年一代提供就業機會。社會分配遠比香港社會公平的芬蘭(堅尼系數只是香港的一半),在主流的「競爭力」排名遊戲中能獨佔鰲頭(香港第四),也許值得真正想復興香港經濟但眼中卻只有「資源增值」的高官商人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