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香港有許多為「非典」而起的慈善基金,呼籲香港人熱心捐款,以幫助受「非典」損害的家庭。
同樣為了一個目標,卻有那麼多的基金,少不免令人有花多眼亂之感,究竟把自己一份愛心交託給誰呢?畢竟慈善基金不是投資基金,如果因為一個善良的目標而要搞到互相「爭客」,那就很難看了。要是有些人以為這也可以是一種潮流而趕一趕的話,那就更讓一件高尚的事情變了質。
有朋友問過我,會捐款給哪個基金?我沒有具體的答案,但會優先考慮孩子們的教育基金。那些政黨搞的基金,我不會考慮,因為我對政客有戒心,他們每做一件事,好像總有附帶的目的。他們經常籌款,連自己打輸了官司,也要向香港市民籌款付堂費。
「非典」無疑是當前大事,獲得了全人類的注意力,好像除此之外,世界再無憾事。
其實,許多在「非典」發生之前已經飽受痛苦的病人,他們的痛苦並沒有因為「非典」的來臨而減輕,癌症、肝病、腎病、紅斑狼瘡、敗血病——諸如此類,各式各樣的病人,依然需要社會的關護。他們的人數,遠較「非典」患者為多,他們的家人,也不會比「非典」患者的家人輕鬆,長期抗戰的疲累,早已令他們想不到「英勇」這個光輝的名詞,只剩下「掙扎」,掙扎於心力、親情、經濟的極度困擾之中。
如果我們將抗「非典」的一腔熱血,分流注入給所有需要關愛的病人和家庭,那麼我們這個社會才會不失分寸,真正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