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主動未必勝被動

理財智慧:主動未必勝被動

對於採取主動投資策略(ActiveInvestmentStrategy)好些,還是使用被動投資策略(PassiveInvestmentStrategy)較優?投資界一直都有爭論。單看字面,很多人直覺上都會認為「主動」勝過「被動」。雖然投資不等於戰爭,沒有性命的傷亡,但稍有不慎,用錯策略,也可以「傷亡慘重」。
所謂「主動投資策略」,是指投資者自行選擇投資項目,並按自己的意願決定何時入市,以及何時出市。以股市為例,投資者運用基本分析也好,運用技術分析也好,總之使用自己喜愛的方法去選擇股份進行投資。這種投資方式,對於投資者的要求會較高。最起碼投資者要自己下工夫去研究股份,而且出市入市時間也要兼顧,否則便可能會錯失賺錢機會,甚或會有所損失。
如果沒有時間監控股資,不妨轉買股票基金,讓基金經理代自己投資。以單一地區股票基金為例,絕大部份基金都是按基金經理的選擇而投資個別股票,所以從股市基金的層面來看,基金經理亦是選用主動的投資策略。而投資者的主要任務,就是要監察他們所投資的基金表現。如果基金表現不理想,投資者可能便要換馬,又或者要贖回基金止蝕。
究竟基金經理的表現,是否一定勝過普通投資者?答案是未必一定。但肯定的是,基金經理所擁有的資訊,以及花於分析股票的工夫,會比一般投資者多。而習慣上,人們會把這些基金的表現,與一些指標作出比較。例如在美國會與杜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比較;而在香港則多與恒指比較。
有研究顯示,在近年能跑贏大市的股市基金,以歐美為例,遠遠低於三、四成,亦即大部份股市基金都是跑輸大市的。這究竟是否代表主動投資策略比被動投資策略差?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