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搏擊:無善政因欠民主政制

民主搏擊:無善政因欠民主政制

莊耀洸

「明無善政,自廢相始」,港無善政,從何說起?高官問責制的一個重點,就是「廢相」,削去政務司司長的實權,三司十一局直接聽命於特首,即使在抗炎大計中,輿論要求讓曾蔭權話事,特首亦只賦予清潔組長的統籌工作,這工作即使交由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掌舵,也綽綽有餘。
由保松至抗炎,均顯示高官問責與民主問責是兩碼子事。高官只向特首而非民眾負責,保松的思維便顯示不以民意為依歸。套用電視劇《雍正皇朝》中雍正的話,就是反對其寵臣田文鏡即反對朕。但從另一角度看,倘不嚴懲試場舞弊案的張廷璐和山西欠官銀案的諾敏,將會政令不行。雍正對頭人八皇爺看準這點,於是發動黨羽保張廷璐和諾敏。雍正明白箇中道理,最終處死了張廷璐和諾敏。
如此看來,真心挺董的人應該保松還是讓松丟官?不管如何,董的策略看來是穩定高於一切,向群眾問責,反而令輿論下次批罵官員更狠,裁撤了不稱職的問責高官,不但令特首穩坐市民支持度調查的倒數第一,還恐怕下一次矛頭指向自己,所以問責制至今只突出了削去政務司司長權力,無法做到民主問責。

倒董無礙爭民主
問責制下,高官向特首問責,他們之間如何分工?在抗炎一役上,令人感到模糊不清。疫症爆發初期,很多家長已強烈要求停課,宣布不停課的記者會當然由教統局局長主持。但三月二十七日的停課決定,卻宣諸特首之口,他儼然成為與眾局長競爭的一個高級局長,這樣的問責制難有團隊的磨合,卻有各自打算的磨擦。
問責制的另一方面,是吸納支持政府的政黨黨魁入行政會議,鞏固支持政府的陣營。然而,任行政會議成員的兩名黨魁均表示,由曾司長當清潔組長的抗炎大計,沒有在行政會議上討論,甚至透過傳媒才得知抗炎措施。那麼,體現集體領導的行政會議,在問責制中重要性多大?

固然,問責制本身不講民主與演繹問責制可以是兩回事,廢相後朱元璋獨攬大權,明成祖精明能幹,廢相的問題此後才凸顯出來。但董削曾司長權,制度和人事問題已表露無遺,這並不表示曾司長技藝超群,只是他精於少犯錯而已。
由此可以說,港無善政,非由問責制始,而是種因於無民主政制,問責制只是令情況更壞。既然如此,民主政制才最重要,即使董下台,也不會有民主政制,但在強烈民意要求下,董仍不下台,高論民主政制又是否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