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岩的成功,其實是時勢造英雄。
四九年後,大陸老百姓在銀幕上看到的「英雄」,都是「高大全」式人物,身上只有又硬又直的「革命性」,個人生活方面幾乎全是空白,男女英雄都是單身,連個戀人都沒有。到了「文革」時期,這種現象更是在「樣板戲」中達到了頂峰。
鄧小平上台後,這種情況有所改變。八○年為統一戰線而拍的《廬山戀》,第一次出現了男女擁抱的鏡頭,甚至還有國民黨軍官的正面形象,使得這部電影放映時萬人空巷。
海岩的第一部作品《便衣警察》也塑造了「英雄的警察」形象,現在看來,裏面的「英雄人物」也不無拔高。但是,相對於以前的「英雄」,《便衣警察》已有了不少「人樣」,他們也有愛情、缺點,也會發牢騷。這些「污點」讓老百姓眼前一亮,因為他們看到了更加真實的「英雄」。當時大陸老百姓家中有電視機的還是鳳毛麟角,《便衣警察》播放的時候,一台小小的十四吋黑白電視機面前,總是圍得人山人海的。
在一個精神食糧極度空缺的社會,海岩的成功其實不是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