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自由書:香港「炎間四月天」

偽自由書:香港「炎間四月天」

羅孚

炎炎夏日的五月來了,香港總算度過了大體上還算平安的「炎間」四月天,非典型肺炎的疫潮從高峯降了下來,疫情受到控制,人們差不多可以鬆一口氣了。
但內地的疫潮卻在方興未艾,然而也傳來了在「高峯」的北京被壓制的信息。北京當局大力抗炎,以驚人的速度,七天的時間,建成了有千多張病床的專治非典型肺炎的小湯山醫院,這一個嶄新的「北京速度」,顯示了中共當局的防炎決心、組織能力和中國的國力。
上醫醫國,中共如果從此消除「報喜不報憂」的陋習,從傳播工作開始,痛改前非,實事求是地進行人權和政治改革,力求和世界接軌,而不是關起門來自理家務,與世界脫節,這一回的「非典型」闖下的大禍,當可變為大福,善莫大焉!
北京在面對大疫,進行大戰的緊張時刻,還不忘對香港的承諾,運來了四十萬件防護衣、二十萬副眼罩和一百萬副口罩,這些抗炎物資有些還是向外商訂貨買來的。這還是第一批物資,還有二批、三批將陸續運來。這些物資到來時,香港疫情已呈鬆弛,在香港來說,不免有些受之有愧了。這些物資是中央送來的,不必香港付錢,香港卻表示要付。內地人的人均GDP不足一千美元,香港人卻是一萬多美元,香港又怎麼好意思要北京送而不是付款購買?

董反應太慢
主管港澳事務的國務委員唐家璇在交付這批物資時,讚了一句董建華領導香港抗炎有方,這馬上引起議論。
在香港,輿論一直不滿意董建華。北京雖有批評香港之聲,是朱鎔基說的,「議而不決,決而不行」。香港輿論的不滿之一,是他的後知後覺,做事常常比人慢幾拍。就以這次北京送來抗炎物資一事而論,董建華在胡錦濤詢問於前,還表示毋須;溫家寶又提出於後,董建華才在與特區官員商量以後,表示需要,似乎慢了。事實上,物資來時,香港疫情已是低潮,董建華初時的毋須後來又有需論,可能並不是他的慢半拍一拍,而是周詳考慮的符合實情。
從香港抗炎來看,董建華的領導雖無大功,也無大過,沒有因而帶來大災、大難,是毋須受到抨擊的。他不像張文康的隱瞞疫情,養癰貽患。也不像孟學農那樣,縱容病人「走鬼」,粉飾太平。他實在不必要受到那麼多、那麼大的責備。
人間四月天應該是清和美好的天氣,但今年卻不同,成了個「炎間四月天」,整個世界都因而不安樂。香港看來似可避免一切大災浩劫了,這應該感謝自己的抗炎奏功,但願處處人間,都能平安無恙──沒有大恙,「處處人常久,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