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學院流行病學及生物統計學中心主任 劉德輝教授
近日政府公布的被證實非典個案為單位數字,顯示疫情開始穩定下來。有意見認為應推行「除口罩運動」以改善香港的國際形象,這是可以理解的,但筆者認為尚未是適當時機。
現在個案數字表述的是社會上仍有相當的非典源頭(勿忘了還有懷疑個案)。這些源頭不直接是醫院、淘大的餘波,而是分散全港,可能是「隱形」個案,這些也是最難清除的源頭。
我們不要忘記只需一個源頭,就可以造成大、中、小型的爆發。個案數字逐漸下降幾乎是必然的(除非有多次的大爆發),但個案數字不一定由每天七、八個漸漸自動在短時間內下降至零。至於會否徘徊不下,其中一個因素取決於市民的行為(醫院、衞生署能做的已做得差不多)。學校的復課、一些院舍裏和公共交通工具上,仍有相當可能的感染機會,而戴口罩有助減低受感染機會。
對於有文章認為不用戴口罩,其主要論點為世衞沒此意見、有人錯誤使用、認為有戴口罩者仍然中招及要顧及國際形象。
其實世衞不反對人戴口罩,戴口罩是減低飛沫傳播的合理手段(雖非百分百有效,但大多數人戴口罩便能減少感染機會),而且亦有數據證明在病房戴口罩能減低探病人士的感染機會。而戴了口罩而仍中招者,乃在高危病房工作的人士,不能作準。誤用方面,則需要教導市民正確使用方法,而非放棄使用。至於形象問題,外地旅客可能怕非典數字大於口罩。若不幸言中,數字徘徊不下,不戴口罩反令遊客卻步。
天氣變熱,戴口罩不是樂事,我們在戶外可以不戴,但在人多場合,筆者覺得還是戴上較好。當然,這是一個自由選擇,我們不應由開始時歧視戴口罩的人變成現時歧視不戴口罩的人。戴口罩在這戰事中,還有間接意義。其一,戴口罩提醒自己和別人防衞意識,提高衞生行為及意識。其二,避免一些流感的傳染機會,減輕了前線人員要以懷疑個案處理的壓力。
國內的情況依然嚴峻,我們不只應該在香港的公眾場合戴口罩,我們在飛機上、在內地的公眾場所中亦應該戴上口罩。我們都希望早日沒有非典,但非典沒有完全消失之前,口罩仍然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