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茶室三樓暫停營業當日,二樓即時座無虛席,遲來的茶客要等位,現在又要重開。弊在因為東主決定減少人手,仔大女大的發叔終於亦要退休,以後飲茶只可以致電成哥留位。以前人稱市場疲弱皆因消費力下降,但今次連消費得起的亦無心消費,政府今回頭痛矣。
茶樓無生意,可以暫停營業,但上市公司卻不能效法;生意更差亦要度橋捱下去,否則如何向股東交代?國泰(293)本來一番好意,見業績回升即慷慨派息,以報答股東支持,誰知驟來的「沙士」令營業額大倒退,促使國泰決定派息減半。幸好未派,否則覆水難收,少了9億現金周轉,對股東一樣無着數。這例子正好讓股東們反思,公司派高息,對股東是否必然有利?缺乏現金在手,公司可能要靠借錢以安度突如其來的難關,利息支出最終會蠶食股東應佔溢利。
暫停營業或減派股息,可以延長公司壽命,但假若已是藥石無靈或苟延殘喘的公司,投資者便要小心為上。「藥石無靈」即是冇得救,此類公司十居其九已經停牌,剩餘下來的,都應該是無成交。所以假如投資者不幸手持這類公司的股票,基本上沒有甚麼可以再做,只可以等待白武士出現,拯救公司,打救小股東。
苟延殘喘的公司不同。它們不但還在掛牌買賣,而且甚至可能成交活躍,因為有投資者喜歡捕捉這些細價股的霎時價位變動。由1仙升上2仙,是100%的回報,連窩輪亦難以有此誘人的波幅率。雖然茍延殘喘的公司通常都是細價股,但細價股並不一定是茍延殘喘,投資者千萬不要誤會。假如投資者捉錯用神,買入垂死公司的股票,等待可能永不出現的驚人升幅,到頭來只會得不償失。
投資者如何找出哪些公司已瀕臨垂死邊緣?通常投資者在報章上得知名單的時候,可能已經太遲,要早着先機,一定要先做功課。
首先,蝕錢的公司不一定等如垂死掙扎,除非連蝕幾年大錢,否則就算蝕了一兩年,都應該只是皮外傷而已。要知道何時才會蝕入肉,投資者可以比較一下公司的長債及股東資金之間的比例,亦即是分析員所講的Gearing。要知道公司的資產,一是用自己錢買,又或者是借錢買回來。公司過度借貸,會令Gearing上升;公司經年虧損,亦會減低股東資金,一樣會令Gearing上升。當中的表表者,投資者應會即時想到電盈(008)。到02年底電盈仍是負資產55億,即股東夾錢做生意已經蝕凸,公司的資產差不多全是靠借錢買回來。換着是第二間公司,可能一早已經停牌,等待債務重組。這又一次證明,股價上落並非單憑計數可以預測或分析。
投資者要知道公司是否身患重病,另一個途徑是看看核數師報告,會否對持續經營有保留意見。「持續經營」英文是「GoingConcern」,即是公司正常情況下應該會行會走,但假若不幸病入膏肓而公司又已經無力走路,核數師就會對公司持續經營能力持保留意見。
評論對公司帳目又有何影響?投資者可以想像,假如公司不能夠持續經營,甚麼長期負債已經變得無大意義。債主隨時會上門追債,而一些資產可能隨時要變賣還債,在帳面上的價值,應該要以其套現價顯示,結果可能整盤數已經面目全非。投資者根據這盤有「變臉」機會的帳目來分析公司的投資價值,可能會失諸交臂。
核數師不會輕率地對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持保留意見,上市公司亦不會願意見到有這情形發生。在這前提下,假如投資者見到有核數師對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意見保留,便可意會到是甚麼一回事。
有沒有類似例子?當然有。譬如麗新發展(488)。在2002年年報上,核數師對公司持續經營能力便不表意見。最近麗展私有化豐德麗(571)失敗,管理層大概要傷腦筋如何才能化險為夷。
當然,人有病都可以醫好,何況公司?以前恒生(011)都試過擠提,要滙豐(005)打救,但現在記得有這回事的人,可能已屈指可數。投資者最緊要曉得理性分析,分辨出那些公司有得救,一樣可以揀選到另一隻恒生。
龔耀輝
均富會計師行高級經理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