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在香港的感染個案,剛剛跌到單位數字,董伯已急不及待地提出一整套重建計劃了,並分別委曾蔭權主管「全城清潔」,梁錦松主管「振興經濟」。董又提出由楊永強與世衞組織展開談判,令世衞盡早撤銷本港的旅遊警告。
筆者相信,楊永強與世衞談判,一定碰一鼻子灰。因為世衞已明確表示,要連續二十天沒有感染個案,才考慮撤銷旅遊警告,現香港沒有感染個案的日子一天都還沒有,那麼有甚麼好談的?
至於「全城清潔」嘛,也是遠水不救近火。全城清潔,當然要做,但決非當前急務。因為非典的感染病例,即在相當清潔的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都有發生。它基本上是一個病毒感染問題,因此急務是防止感染,防止擴散,與受感染區交往要厲行檢疫,必要時封關。再清潔的城市,若沒有措施阻止「外炎」入侵,還是會爆發疫潮的。
「振興經濟」的措施,更等於給還在病中的病人進補。故梁錦松上周末召開「振興經濟策略小組」首次會議後表示,這時提有關措施,效果可能適得其反,他認為首先應是「危機應變」,待世衞撤銷旅遊警告後,才進入「鞏固信心」和推出「振興經濟」方案階段。看來連梁錦松也覺得,董伯在這時候要他提「振興經濟」方案,仍不是時機。這時候是「危機應變」階段,要「振興經濟」,他覺得無事可做。
目前確實是「危機應變」階段,因為危機未過。現在談重建和長遠的城市清潔,不但不是時候,而且也分散了高級官員及全體市民對危機的關注。
非典危機有即時危機,也有潛伏危機。即時危機,或因天氣漸熱,而遏止了病毒的滋生與傳播,使疫症的高潮下降以至逐漸停止。但正本清源,則必須深入檢討這次非典疫潮的根本原因何在,並對症下藥予以解決。
香港爆發非典疫潮的原因,事實上已很清楚,一、廣東省在去年十一月即有個案,一月已在廣東省爆發人民搶購白醋、板藍根的疫潮,但廣東省卻隱瞞疫情,香港對有關鄰近地區的疫潮又沒有警惕;二、二月中,中山大學教授入住京華酒店,使疫症傳至香港,三月上旬疫潮在威院爆發,衞生當局不接受威院高層提出的「封院」措施,導致疫潮擴散至社區;三、特區政府始終迴避疫潮來自廣東的事實,不作「封關」決定,邊境檢疫也遲遲不展開,使香港與內地出現交叉感染。
正本清源,要處理當前及潛伏危機,必須對香港與內地的交往採取更為嚴密的防疫、檢疫措施。廣東省省長黃華華上周大刺刺地否定廣東省要為香港的疫情負上責任,並表示廣東省處理疫情「非常果斷」。這種不顧事實的態度,遂使粵港兩地的「合作抗炎」也無從進行了。
這時候,中央表示要以「放寬廣東遊客來香港」作為幫助香港重振經濟的措施,相信等同向病人大舉進補。縱使曾蔭權能使香港人人重衞生,但每天來一堆隨地吐痰的大陸遊客,香港能保持得住清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