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不飲涼茶,不是怕苦,只是跟阿媽鬥氣;有段日子,暗瘡愈出愈多,某天,出地鐵站,見大字標題「廿四味,清熱解毒」對了,喝涼茶去瘡!我的經歷,是與鴻福堂總經理黃佛武的開場白,他興高采烈問我效果如何?「經過多星期狂飲,暗瘡真的好了七成。」我說,他聽後喜上眉梢。
以為對方會仗着我的經歷,順勢推銷自己的生意,想不到他卻說:「小時為了看電視,都好鍾意去涼茶舖,但始終怕苦!」不過,他喝了口涼茶,話題一轉,「我從不覺得涼茶是個式微的行業!中國人眼中,涼茶是又平又有益的天然補品,出街喝碗涼茶的習慣,一直沒變。」所以86年幾個股東投資開涼茶舖,他們一點也不覺得是冒險。雖然黃生不時都用「順利」來形容這盤生意,但曾幾何時,他們也感到自己的店舖跟市場脫了節,但那一次的脫節,竟然創造出潮流。
「我們發現,原來沒有更後生的人幫襯。你都知中學生不是不愛飲涼茶,而是他們覺得入舖頭好老土。」幾經研究,97年打破傳統,率先推出樽裝涼茶,黃生笑着緬懷舊事:「連老行尊都大鬧『有無搞錯,將涼茶入樽,邊新鮮?』」結果是,從最初玻璃樽到現在的膠樽,涼茶就像汽水般隨時飲,誰還會說老土!
走出店外,黃生手指着張貼在門口的投訴熱線:「今日待客也要用新法。先排,有個客話自己飲了廿四味十多年,有日去飲,只得七成滿,心有不忿便投訴!」如此小題大做,如何應付?「他沒錯,反而令我發現,原來各店的質素確有參差,既然開連鎖店,就要做到全部一樣!」看來,這位仁兄幫了黃生一個大忙!
待客不能一味用老方法,但舊的處事作風也不一定過時,「九一年華東水災,剛巧我們的菊花全購自華東,當時菊花茶是最好賣的,眾人都擔心生意會出問題。我們一接消息,就立即在水災地區買下所有剩貨;跟着就再找其他地區的菊花。」老生常談的化險為夷方法──兩手準備,果然令他們度過難關。我口中呷着涼茶,心想:「舊東西說不定才是寶,還有沒有我們忽略了的……」
記者:梁佩芬
攝影:梁細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