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非典型肺炎疫情趨穩定,新增染病人數不斷創新低,昨只有六宗新症,與世衞就解除旅港警告所訂下每日新增個案不多於五宗的要求愈來愈接近。但有醫學界人士憂慮,一直「力撐」本港對抗疫症的內地,其嚴重疫情正對本港構成重大威脅,可能阻礙世衞「解禁」香港。 記者:梁洵瑜、陳沛敏、陳倩雯、謝穎詩
【本報訊】本港的新增染病個案已連續六日錄得單位數字,昨日再次錄得醫護人員「零感染」的紀錄,累積染病人數輕微增至一千六百六十七人;懷疑個案有十六宗。死亡病例降至兩宗,是過去四周公布最少病者死亡的一天。死者包括一名八十七歲女病人及一名七十歲男病人,二人均是長期病患。
行政長官董建華昨表示,本港對抗非典型肺炎的工作雖取得進展,但由於疫情可能會出現反覆,因此目前形勢仍然嚴峻,不能有絲毫鬆懈。衞生署署長陳馮富珍亦表示,從疫情持續向下的走勢,可見政府就控制疫情所作的措施取得成效。
世衞將於下周一再與本港當局召開視像會議,商討撤銷旅遊警告。世衞傳染病科總幹事海曼昨指出,難以估計香港由現在至下星期會發生甚麼事。他警告,疫症在大陸及台灣急劇增加,可能波及其他國家及地區。
香港醫學會會長勞永樂擔心,內地疫情可能影響本港「解禁」的進度。他認為,即使世衞不將內地的染病人數納入考慮之列,亦會關注兩地人流頻繁的問題,因此本港在各口岸所作的篩查措施將是關鍵所在,如措施有效防止染病人士進入本港,將有利本港說服世衞解除旅遊警告。
昨日有兩名經羅湖抵港,以及一名經文錦渡抵港的人士未能通過體溫測試,轉介醫院後證實與非典型肺炎無關,三人均已出院。
另一方面,政府前日公布有「沙士」患者驗屍後發現原來是氣管炎肺炎,有指遭錯誤診斷為「沙士」病人的個案多達二十一宗。衞生署署長陳馮富珍昨表示,該署將為所有非典型肺炎患者進行血清測試,分別在他們剛發病時及發病兩至三周後,抽取血液以檢驗體內抗體數目,從而確定病者是否真的中招。衞生署發言人表示,該署會在病人覆診時替他們抽血,然後交由該署、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的實驗室進行化驗。
陳馮富珍聲稱,非典型肺炎是新的病症,即使發現有「假」的非典個案,亦不能以「分類錯誤」來形容。港府暫不會調整所公布的數字,避免引起各界不必要的揣測,但稍後會與世衞組織商討有關調整數字的問題。
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沈祖堯昨在電台節目中稱,即使只是錯誤診斷一名病人的病情,也是十分嚴重的事,由於類固醇的副作用厲害,他擔心斷錯症使用類固醇會令病人有嚴重後遺症,甚至死亡。他指治療非典病人初期不會使用類固醇,但當病人肺部功能變差、需要氧氣輔助,以至插喉轉入深切治療部才會使用高劑量的類固醇。
沈祖堯表示,現時仍未有一套有效及準碓的快速測試,可在短時間內確定病人是否染上由新冠狀病毒引起的非典型肺炎。現行的快速測試準確度只有三成,至於抽取病人的小便及糞便種菌準碓度雖達九成,惟需時約五日;最準確的血清抗體,更長達兩星期,那時才用藥則太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