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不少家庭奉行「一個起,兩個止」的生育原則,今日年輕一代的物質享受遠勝從前。在培育子女的同時,不少父母都忽略了向孩子灌輸正確理財觀念的重要性,令愈來愈多青少年養成了「先使未來錢」的壞習慣,以致產生種種社會問題。
香港破產管理署的統計資料顯示,2001年共有一萬多宗破產個案,其中17%的年齡介乎21-30歲,另約有0.2%更是20歲以下的青少年。破產的主要原因有二;青少年不擅理財及銀行濫發信用卡。在美國亦有類似情況。據專營學生貸款的公司NellieMae透露,1998年美國學生的信用卡平均結欠只是1879美元,但到2000年時數字已升至2748美元,升幅超過40%。
由此看來,家長實在有需要及早向子女灌輸正確的金錢及理財觀念,讓子女明白到金錢絕非不勞而獲,不應胡亂花費。在美國,曾有調查發現,青少年的理財觀念有93%來自父母,而不足10歲的小朋友,其理財態度最受父母行為影響;11歲以後則朋輩的影響漸大。美國經驗指出,小朋友應在12歲前建立理財觀念,而家長就是子女理財的模範。
為了讓讀者掌握指導子女理財的方法,本欄將於今期及下期與讀者分享這方面的心得。今期,我們會先探討如何向子女灌輸正確金錢觀念,並讓子女自小養成獨立理財能力。
嘉信理財創辦人兼主席CharlesSchwab在這方面頗有心得,並曾在其著作《ItPaystoTalk:HowtoHavetheEssentialConversationswithYourFamilyAboutMoneyandInvesting》(CrownBusiness,2002)中,暢談向子女灌輸理財觀念的四大要訣,我們在此與各位分享。
首先,父母應先訂下一套「子女應如何看待金錢」的原則。作為一位父親和祖父,Schwab相信,不少父母都希望子女珍惜金錢,明白到金錢絕不會從天而降,而是要辛苦努力地賺取回來。此外,父母亦會希望子女明白金錢的用途,而更重要的是令子女知道金錢並非萬能,避免子女成為金錢的奴隸。
第二,理財觀念應該盡早灌輸。教導子女認識正確的金錢觀念,就如培育子女正直誠懇及尊重他人等做人處世的道理,必須身體力行,從小向子女灌輸。父母不應講一套做一套,而是要以身作則,方能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例如當家長選購物品時,可以趁機向小朋友解釋為何作出買或不買的決定;父母亦可以讓子女參與一些家庭開支決定,如購買家具、旅行及買車等,令子女從小便明白金錢的用途,以及理財的方法。
此外,父母亦應讓孩子學習自食其力。在美國,很多父母都會鼓勵孩子為鄰居剪草、鏟雪,以賺取零用錢。在香港,父母不妨鼓勵子女在課餘時做點兼職,例如替其他小朋友補習,目的是讓孩子明白到報酬與努力成正比,在學懂善用辛苦賺回來的金錢之餘,更會計劃開支預算。事實證明,孩子都喜歡以自己能力來賺錢,覺得有成功感之餘,亦會更加珍惜金錢。
第三,家庭的財政狀況,對於教導子女理財觀念,會有直接關係。一般而言,家境較佳的家庭,父母可能對用錢的態度比較寬鬆,未必注意到這種態度如何不知不覺地影響子女認識和處理金錢;相反,要是家境一般又或是父母只給予子女有限零用錢,子女則會較懂得珍惜金錢。Schwab認為,為人父母者需注意家庭的財政狀況如何影響子女對金錢的態度,以及其對子女的金錢教育。
最後,父母須因應子女的興趣與性格,向子女灌輸理財觀念的合適方法與策略。不理子女接受與否,只懂將本身的理財態度強施於子女身上,又或是本身胡亂花費,卻要求子女珍惜金錢,結果只會徒勞無功,甚至會產生反效果,令子女無法培養正確的理財觀念。
自小向子女灌輸理財知識,助他們養成獨立自主的理財能力,子女將可終身受用,這正是為人父母者能夠給予子女的一份厚禮。
下期,我們會為大家進一步分享青少年應該對金錢有何認識,以及如何助他們有效理財。
嘉信理財香港有限公司
以上資料僅為假設,過往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本文僅屬一般資料,並不構成任何推薦及法律、稅務及投資意見。有關個人之情況,閣下應諮詢閣下之律師、會計師、財務或稅務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