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狡」的非典型肺炎病毒橫掃香港,令身經百戰的醫生也被「迷惑」;醫院管理局表示,一名於三月底被斷定為死於「沙士」的七十四歲女子,經解剖驗屍後,證實原來死於支氣管肺炎。有病人權益組織直指,事件明顯涉及醫生判斷失誤,擔心過往已有部份非沙士病人,誤被當作沙士病人醫治,後果堪虞。 記者:陳沛敏、盧文烈;林社炳
【本報訊】經過一日醫護人員「零感染」後,本港昨日再有兩名醫護人員中招,分別來自威爾斯親王醫院及屯門醫院;連同其他感染個案,昨日本港新增七宗非典型肺炎個案,是連續第五日保持單位數字,也是有紀錄以來最低。不過醫管局同時披露,有被斷定為死於非典型肺炎的病人被證實並非死於該病。
昨日再有四名女患者死亡,年齡介乎六十至一百歲,全部是長期病患者;死亡的百歲女人瑞是歷來最老的非典死者。而總死亡人數則增至二百零八人,患者總數增加至一千六百六十一宗,大埔區首次沒有居民受感染。
醫院管理局高級行政經理劉少懷昨在記者會上透露,一名七十四歲有長期病患的女病人於三月中入住聯合醫院,入院時發燒並有其他非典型肺炎病徵,X光片亦顯示其兩邊肺「花咗」,當時醫生根據臨床經驗,斷定她患上非典型肺炎,並採用抗生素、三氮唑核囗及類固醇為患者治療,但病人延至三月底不治。
由於非典型肺炎屬全新病症,故主診醫生將個案轉交死因庭處理,經解剖驗屍後,證實原來死於支氣管肺炎,劉少懷沒有正面評論個案是否涉及醫療失誤,只強調主診醫生已根據死者當時的病情盡量施救。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承認,若患者是感染細菌引發肺炎,仍以大劑量的類固醇治療,可能會減低病者對抗細菌的能力,因為類固醇的作用是抑制人體免疫系統,但若醫生同時施以合適的抗生素,則影響不會很大。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教育項目總監崔俊明指出,針對一般的典型肺炎,醫生多不會以三氮唑核囗治療,因其副作用較多,尤其是年老的患者,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心臟。
不過,社區組織協會病人權益幹事彭鴻昌則認為,支氣管肺炎與非典型肺炎病徵始終有分別,醫生的判斷明顯有失誤,死者家屬可向醫管局索償。「真係好擔心會有其他非沙士病者,被當沙士病人去醫,咁就大件事。」他曾接獲普通肺炎病者投訴,指被醫院視為懷疑非典型肺炎個案處理,促請醫管局應作出改善。
立法會議員鄭家富表示,現階段暫難判斷是否涉及人為失誤,但「有得第一宗就可能會有第二宗,」故促請醫管局重新檢視現時仍留院的數百名非典病者,以防有斷錯症情況出現。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日前曾透露,鑑於非典的判斷基於觀察病徵,懷疑有兩成、即三百多名感染者並非屬非典型肺炎個案。另外,劉少懷謂,較早前一名剖腹產子的「沙士」女病人,已經由深切治療部轉往普通病房,情況良好;至於三名非典型肺炎孕婦產下的三名早產嬰,其中一人仍需靠呼吸機器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