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接近零息年代,投資者紛紛為資金找尋出路。除了在銀行做定期存款外,不少人可能會考慮投資於債券。究竟債券跟定期存款有甚麼分別?
一般而言,債券可視為一項在指定日期歸還本金及利息的承諾,條款在發行時已由發債機構訂定。投資者買入債券,某程度上即借錢予發債機構。至於在銀行做定期存款,則是存戶與銀行的一項協議。存戶把款項存入銀行至某指定日期,而銀行則承諾在該指定日期歸還本金及利息。投資者做定期存款,可自行與銀行商議細節。
然而,銀行存戶作定期存款後,如中途要取回款項,可能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續費。反觀債券持有人則可在二手市場賣出債券套現,相對彈性較大。
此外,投資債券時還有其他因素需要考慮,包括債券的發債機構、本金、票面息率、年期及擔保人。債券一般可分為企業債券(由上市公司發行)、政府債券(例如美國國庫券)和由跨國家機構(例如世界銀行)發行的債券。
發債機構即借入資金的一方;本金(票面值)則是債券到期時發還給持有人的金額;票面息率是指發債機構每年按照本金向債券持有人分派利息的百分比。利息通常定期派發,例如每季、每半年或每年一次。
票面息率可分為固定(即在債券的有效期內,息率維持不變)、浮動(即息率隨着基準定期重新釐定),或是零息率。零息債券通常以低於本金的價格發售,債券持有人的回報將會是債券買入價與在到期日所取回的本金的差額。
債券設有年期,即發債機構承諾根據債券條款履行責任的有效期。此外,一些債券會設有擔保人。一旦發債機構未能履行有關責任,擔保人須向債券持有人支付本金及利息。
一如其他投資,買賣債券涉及一定風險,尤其是違約風險,即發債機構未能如期向你繳付利息或本金的風險。
要評估一隻債券是否吸引,大家必須考慮發債機構的財務穩健狀況、到期孳息率、剩餘年期和在二手市場的流通性。
發債機構的財務穩健狀況,反映它償還利息及本金的能力。信貸評級愈高,發債機構的財政狀況便愈穩健,其償債能力也愈強。
以到期孳息率比較不同債券的整體回報率,亦是適當的方法。到期孳息率是指你持有債券直至到期日,以年率計算的債券回報率。如果債券的發債條款及信貸評級相近,則孳息率愈高,便愈值得投資(見附表)。
債券的剩餘年期亦是其中一項考慮因素。此外,買入債券後若要套現,便不得不留意二手市場的流通性,因為這將決定該債券在二手市場的變現能力。
債券種類繁多,投資緊記要閱讀債券的發售文件或條款摘要,以掌握個別債券的特點。
證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