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學院講師 梁恩榮
一直以來,香港的公民教育都存在一個揮之不去的辯論,作為一個國際都市,回歸後的香港公民教育應否以民族教育(國民教育)為焦點?九六年出版的《學校公民教育指引》提出以人權教育、民主教育、法治教育、民族教育及全球教育作為公民教育的五個焦點,其論據是香港應培育學生的「多元身份」,而國民身份只是多元身份的其中一個。
九七回歸後,港府的立場有明顯的轉向,培育學生的國民身份成為了港府公民教育政策的大方向,民族教育自然成為了唯一被重視的焦點。董特首多次指出培育學生愛國、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統價值的重要,卻絕口不提人權、民主意識的培育。近期一些重要的課程文件都將一些曾被認為是重要的概念、價值,例如人權、民主、公義等輕輕帶過,取而代之的是國民身份,對社會及國家的承擔、積極和堅毅的態度。
這些課程文件和政府製作的民族教育教材套的內容,大都環繞着中國的大地河山、歷史、文化、少數民族等課題,對於中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除了國旗、國歌、國徽外,其餘絕口不提,明顯地這些內容建構的國民身份,只涉文化中國,而不涉政治中國,指向的只是中華文化,而不是國家。這種將國民身份建基在文化中國,而迴避政治中國的民族教育是有偏差的,因為一個沒有政治向度的國民身份是不完整,甚至可說是有缺憾的國民身份,這種以文化身份來取代國民身份的做法,可說是偷換概念,也是指鹿為馬!
至於老師方面,筆者近期的研究顯示,他們對民族教育的主流理解是傾向「文化民族主義」,並且迴避政治中國,但深入的研究指出老師所迴避的政治中國,只是共產政權統治下的中國,對民主中國卻存在一定的期盼。這研究顯示了對民主中國的期盼,或許能成為處理迴避政治中國這困難的出路,雖然現實上民主中國並不是一個政治實體,但肯定可成為探討政治中國的方向。換句話說,探討民主中國可成為香港公民教育一個嶄新和重要的課題,更重要的是結合文化中國和民主中國的探討,才能全面地回應建構港人國民身份的議題。
但《基本法》二十三條的立法,對探討民主中國帶來沉重的打擊!探討民主中國必然涉及很多敏感議題,在二十三條的威嚇下,老師與學生探討這些課題會感到憂慮。這些法例所引發的無形壓力比實質條文更可怕,老師犯不着為了探討「民主中國」而踏入「危險地帶」,安全的做法是只教授文化中國,不提政治中國,不論是現實上的「共產中國」,還是期盼中的「民主中國」。若是這樣,學生全面、深入認識中國的權利會被剝奪,對於建構學生的國民身份百害而無一利。二十三條不但是老師「頭上的一把刀」,更是建構港人國民身份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