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肺炎的疫潮像一場下個不停的梅雨,每天醒來,大家都希望終於雨過天青。近日雨勢稍緩,但專家們預測,新冠狀病毒最終會奪去本港五分一患者的性命,死亡率高達兩成;年過六十的患者,更可能有過半數不治。昨日再有十一人死亡,猶幸新感染個案維持單位數字,醫護人員也終於錄得單日「零感染」的紀錄。 記者:陳沛敏、陳倩雯、謝穎詩、譚暉
【本報訊】昨日本港新增八宗非典型肺炎個案,是連續第四日錄得單位數字;當中沒有醫護人員,為特首上月中誓言做到醫護零感染以來,首次達到目標的一天。然而,不治人數則持續攀升,昨日有十一名病者死亡,較新增感染人數更多,總死亡人數突破二百大關,達二百零四人。
香港大學、中文大學、衞生署與倫敦帝國學院的專家合作,分析本港至上月二十八日的一千四百二十五宗病例,並在權威醫學期刊《刺針》上發表結果,指出本港非典型肺炎的死亡率可能高達兩成,六十歲以上患者的死亡率更可能高達五成半,遠較本港當局及世界衞生組織早前估計的高,也令非典型肺炎可能成為其中一種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
研究發現,本港患者平均年齡五十歲,死亡病例平均在入院後三十六天死亡。他們根據不同的統計學方法計算,發現年齡與死亡率有直接關連,六十歲以下患者的死亡率為百分之七至十三,但六十歲以上患者的死亡率則介乎百分之四十三至五十五。
專家指出,一般呼吸系統傳染病即使是年長患者,死亡率也低於百分之一,非典型肺炎的死亡率明顯偏高。研究又發現,新冠狀病毒引起非典型肺炎的潛伏期可達十四天,反映現時隔離十日的措施可能不足夠。
至昨日本港累積感染總數達一千六百五十四人;懷疑個案則有二十五宗。昨日死亡的十一名病者包括八男三女,年齡介乎四十二至八十六歲,其中一名四十三歲的男死者是淘大花園居民;十人是長期病患。
根據衞生署的資料,本港約三分二的死亡個案為男性,七十五歲或以上患者的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三十八;其次是六十五至七十歲,達百分之二十三(見表)。
衞生署署長陳馮富珍昨在記者會上強調,近日染病人數處於低水平,但市民切勿在此關鍵時刻掉以輕心,否則前功盡廢。她透露,現時最擔心是病毒除透過近距離接觸傳播外,還有另外的傳播途徑,但強調病毒絕不會經由空氣傳播。
世衞傳染病科行政總監海曼與本港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等官員舉行視像會議後指出,本港疫情曾有三次高峯,分別為三月中時威爾斯親王醫院;三月底淘大花園及上月中大埔區的爆發,但最近本港疫情趨於穩定,顯示已過傳染高峯期,並形容本港控制疫情的努力為「英勇(heroic)的跨步」,其中公布疫廈、利用警方電腦追查病源的措施令人印象深刻。
另外,醫院管理局高級行政經理劉少懷表示,兩名來自廣東省中醫院的中醫師,現正在港研究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規範,並會在病人及主診醫生願意的情況下,為合適的病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