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東南亞倡議締結自由貿易協定(FTA)最落力的國家,先後與澳洲、新西蘭、日本、歐洲貿易協會和美國締結FTA。新加坡顯然是出於戰略需要,就是要在中、美、日爭取東亞經濟整合龍頭地位之中,增加生存和發言空間。
中國將於本世紀崛起成東亞經濟強國,在今天已無爭議。中國前總理朱鎔基前年提出與東盟在未來十年共組自由貿易區後,向來採取貿易保護主義的日本,擔心經濟龍頭地位不保,去年也匆匆提到東亞貿易自由區構思,涵蓋東盟十國、中國、台灣、日本、南韓和香港,形成一個擁有全球三分一人口、與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鼎足而立的競爭格局。
不管是中國抑或日本的提案,背後都藏着搶奪東亞區域經濟主導權的動機。美國表面上冷對中、日兩國的提案,但暗中出招,避免一個排除美國的經濟體系形成,因為這不僅增加了以中國為首的東亞經濟體系對美國的討價還價能力,損害美國在區內的經濟和戰略利益。
因此,美國趁東亞經濟體系未形成之前先出招,與經貿和安全防務上甚少發生衝突的新加坡率先締結在東亞區的FTA,以此作為基礎,希望稍後納入其他東南亞國家,擊破中國建立東亞經濟體。
新加坡雖與中國交好,但向來都對中國心存忌憚,隨着中國經濟崛起,在多方面的競爭力遠勝新加坡,為求自保和提升競爭力,才急於與美日澳等國家締結FTA。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