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渠務署署長張達炯承認,即使新界北防洪工程在二○○六年全部完成後,水浸問題仍未能徹底解決,個別村落仍然會受地區性水浸困擾;受到水浸影響的新界村民昨日則批評,村落的排水渠分屬渠務署、食物環境衞生署及民政事務總署負責,三個部門互相推卸責任,令渠道失修,引致水浸。
張達炯昨接受商業電台節目《風波裡的茶杯》訪問時表示,深圳河治理工程第三期及平原河治理工程在二○○六年完成後,渠道容水量足夠容納深圳排洪帶來的洪水,但個別村落仍然會由於地理或排水設施的問題,繼續出現地區性水浸,而有些地方因發展而人工填高,令四周地方凹下,於是每逢大雨就水浸問題無法解決。
受水浸影響的粉嶺崇謙堂村村民蔡先生則致電該節目,向張達炯投訴渠務署只顧村外大渠,村內小渠淤塞,已經七、八年無人維修,「打電話投訴,渠務署話條渠屬食環署,食環署又話係渠務署,大家鬥推!」
張達炯解釋,渠務署並非只顧外渠而不理內渠,防洪工程需時多年,涉及很多工程,而且要先完成下游集水區,再做上游,但他承認渠道維修確有分工問題,而部份村內渠道應由政務署負責。北區民政事務專員黃漢豪表示,在○一及○二年度共進行了一百零三項渠道工程,該署會自行負責保養有關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