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主任沈祖堯表示,感染非典型肺炎的病人,若在病發後一至兩周內使用血清治療,一般會較使用其他藥物治療的患者,快些退燒及住院期較短,死亡率亦較低。
他又指出,近期「沙士」(SARS,非典型肺炎)感染個案持續減少,希望數周後會「冇晒啲病毒」。
沈祖堯昨日出席職工盟主辦的「防炎家居清潔齊響應」活動時表示,醫管局前日與各醫院的專家開會,商討用藥問題,會上各專家共提出三種治療非典型肺炎的方法,包括使用三氮唑核囗及類固醇、蛋白抑制劑及血清治療。
此外,會上又討論何時為病人插喉的問題,其中東區醫院建議有需要時應為病人進行無創式插喉。醫管局現正制訂有關用藥及為病人插喉的指引,供各醫院參考。
他表示,中大研究發現,愈早向病人使用血清治療,效用愈大,因早期病毒含量較高,若病人在病發後一至兩周內使用血清醫治,病人的住院時間及發燒期會較短,亦有趨勢顯示死亡率會較低。
但他強調,一線治療仍然以抗病毒藥物為主,因為血清要由康復者捐出,而且未必與病者血型配合。中大明日將會召開記者會,交代研究結果。
對於近日非典型肺炎死亡率有上升趨勢,沈祖堯認為,本港非典型肺炎死亡率與加拿大及新加坡相比並不見得特別高,相信死亡率會維持在百分之十左右,「唔會高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