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典」的威脅下,香港人在生活上、經濟上飽受衝擊,心情自然不會好。能夠讓市民苦中作樂的,就是董伯與董太的電視亮相。董太每次出場,無論是她的打扮還是談話,都成為城中話題,也帶給市民不少娛樂。至於董伯,自從他表示要全副精神放在防疫抗疫上之後,他也不吝在媒體前亮相,以顯示他的「抗炎統帥」的身份。而他的結結巴巴,語無倫次,以及不太自然地、東施效顰地一再揮手說「一定打贏這場仗」,都很難不讓人發笑。文友李純恩就曾舉過幾個例子,茲不贅。
最近董伯的兩次公開講話,一是往曼谷出席「東盟──中國」特別會議之前,他說香港在防疫抗疫方面有很多經驗,可與東盟國家分享。眾所周知,香港「非典」的病例與死亡率,按人均計,俱為世界第一。由於香港事事要看內地臉色,不肯面對現實,致使「非典」從醫院擴散至社區。若有經驗,應是失敗經驗。要用這經驗與東盟國家分享,莫非希望其他國家的「非典」數字趕上香港乎?
董伯另一次公開談話,是五一勞動節酒會致辭。他說:「如果每一日仍舊有十多名新的病發者,這個數字是不可接受的,我絕對不接受這個數字」,又說要訂下一個「全新的抗炎目標,要在短時間內將新增個案維持在單位數,並把醫護人員的感染數字降至零」。
抗炎不是「八萬五」,不是計劃經濟的目標,不是通過努力就一定可以使數字下降的。病毒是看不到的敵人,比傳染登革熱的蚊蟲或傳染鼠疫的老鼠更難找到。因此,問題不在於接受不接受「這數字」,而在於如何面對「這數字」。重點在各種措施是否恰當,是否足夠。如果像新加坡或多倫多那樣,已採取了足夠措施,而疫症仍在繼續發生,這「數字」也必須接受,更必須面對。筆者實聽不懂董伯的「絕不接受」是甚麼意思。
世衞組織形容,香港「非典」的高峯期已過。正如廣東省的發病率已緩和下來一樣,這是疫情的自然規律,與董伯的「一定要打贏這場仗」無關。
如果市民覺得疫情趨於穩定,是董政府領導之功,那麼董伯的民望應上升,何以反而降至歷史新低點?由此可見,市民「絕不接受」的是董伯這個特首,至於董伯接不接受雙位數或單位數的發病數字,則市民並不關心,因為市民對他從來沒有期望。
如果董伯說他對自己的凡事慢九拍的個性不接受,對他事事仰望北京臉色的做法不接受,對來自疫區的旅客不接受,對廣東省隱瞞疫症以致禍延香港的行徑不接受,倘董伯有此覺悟,市民才會對他「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