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淘大花園不幸遭非典型肺炎摧殘,中文大學建築學系提出嶄新的「風閘效應」作解釋,指淘大花園E及F座相距甚近,導致兩座大廈間產生快速氣流,造成「風閘」,將含有病毒的微細水珠困在天井內,並擴散至其他樓層。
中大建築學系教授鄒經宇昨在記者會上指出,今次是利用計算流體動力學,以超級電腦模擬淘大花園疫情爆發情況得出的結論。
他解釋,淘大花園大廈密集,當風吹向E及F座之間的狹窄通道時,會產生風速高達每秒三米的氣流,並在天井外造成一道「風閘」。
在這道「風閘」的阻擋下,源頭單位散播出來的含病毒微細水珠,被迫留在天井內上下流動。
鄒經宇續表示,「風閘效應」正好與政府調查報告提出的「煙囪效應」相輔相成,前者可以看成是後者的催化劑。
針對淘大花園的特殊情況,中大建築學系認為,可以在E座二至八、十一、十四及十七樓天井外的適當位置安裝鋁合金定風板,以改變天井的壓力分布,打破風閘的阻擋。安裝定風板的成本需約十萬港元。若有其他業主或管理公司需要評估特定大廈,可聯絡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