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正飽受非典型肺炎肆虐,全世界除了擔心疫情擴散至別的國家和地區外,還關心有世界工廠之稱的珠三角地區的生產情況,因為那裏曾是疫情重災區,如果它的生產能力因疫情而受損害,將會直接影響90年代末期形成的全球消費格局。這個格局最大的特點是商品供過於求,製造商激烈競爭求存,結果是割喉式削價成為營商法則。
近期《新聞週刊》有專題論及「割喉削價」的營商手段是如何形成的。據分析,造成這種手段是一個「削價軸心」,成員包括具有壟斷地位的巨大百貨商、無處不在的互聯網絡和龐大的廉價生產基地。如果把這三者擬人化,那麼代表百貨巨無霸是舉世著名的Wal-Mart,互聯網是各種網絡供應商,廉價生產基地自然以珠三角為代表。
軸心的運作過程由Wal-Mart開始。這個有史以來最大的百貨商總部在美國,共有4400家分店,分布在全世界10個國家。去年營業額達2470億美元,比起很多國家的全年預算還多,它還計劃在未來5年做到營業額翻一番。事實上,以這種天文數字的生意額,可以隨意主宰數以萬計供應商的命運,不斷向它們需索價廉物美的產品,而那些受壓迫的製造商,到頭來又壓迫物料供應商等,餘此類推,造成了削價一條龍。
但供應給Wal-Mart的製造商數以萬計,它怎能確保買進來的貨品是最價廉物美?在這情形下,互聯網便派上用場。首先Wal-Mart要求製造商把產品的生產資料巨細無遺地經互聯網呈上,資料包括各級工資、各種原料價格、運輸費用、環保費用等。經過分析各種數據後,Wal-Mart便清楚知道哪些地區或哪類工廠出產某類產品最便宜,同時也掌握某種產品最低製造成本多少。這些本來是屬於製造商的商業秘密,也是賴以營商的競爭資料,在情在理都不應公開給買方的,但在買賣雙方實力極度強弱懸殊之下,試問賣方哪有能力拒絕這些不合理要求?
中國有很多製造商其大半生意都是來自Wal-Mart,即是說,生意成敗繫於Wal-Mart的一紙定單,這就更不敢吭聲了。於是Wal-Mart便綜合整理收來的生產數據,自訂一個價格予製造商,這個價格是以最低成本價加上Wal-Mart認可的最低利潤,通常這利潤低得可憐,僅足製造商餬口。
不過近年Wal-Mart卻變本加厲,索性不設訂貨價,乾脆通過互聯網絡把所需商品的規格訂明,再要求全球製造商通過網絡競價,結果經常出現一些急於要現金周轉的製造商,以低於成本價競投。此招一出,價格愈益向下,部份供應商就連生計也不保了。
商品價格向下,初期帶給消費者很多好處,對改善全球生活質素有極大幫助,但是長期性的持續削價,就會形成通縮局面。各種資產,包括地產、存貨、生財工具的價值下降,以這些資產作抵押的貸款變成資不抵債,銀行整個貸款組合也變得危機重重。更可怖的是,通縮令到價格系統性下降,除少數巨無霸百貨商外,全無議價能力,結果大部份企業變得無利可圖,經濟活動便會萎縮,經濟蕭條(depression)由此形成。
近年不斷有言論指摘中國向全世界輸出通縮。但由以上的「軸心」運作模式看來,那些巨大的百貨商如Wal-Mart之流,才是促成世界性通縮的領頭人。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