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個案首4月增3倍

登革熱個案首4月增3倍

【本報訊】本港今年頭四個月發現十一宗外地傳入的登革熱個案,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近三倍,衞生署社會醫學顧問醫生謝麗賢承認,登革熱部份症狀類似非典型肺炎,但強調本港醫護人員已掌握兩種病徵的分別,呼籲市民若感到不適,應盡早求醫。
登革熱是由白紋伊蚊傳播的疾病,潛伏期為三至十四日,患者會發燒、頭痛、肌肉和關節痛及出疹,部份症狀與非典型肺炎相似(見表)。謝麗賢醫生指兩者最大分別,在於登革熱患者不會出現肺部感染,亦不會咳嗽和感到呼吸困難,市民求醫時醫護人員會根據X光片及化驗體內抗體作出正確診斷。

半數人未採防蚊措施
衞生署昨日公布一項有關公眾對登革熱認識程度的調查結果,調查於去年十二月委託AC尼爾森公司進行,成功訪問三千多名十五至六十四歲市民,結果顯示市民對登革熱和防蚊措施有一定認識,超過九成人知道病毒由白紋伊蚊傳播,不過只有六成多人知道第二次感染登革熱,可能引致更致命的登革熱出血症。雖然九成三人認為自己有責任滅蚊,但過半數人在受訪前三個月內沒有採取任何防蚊措施。
雖然登革熱的死亡率一般而言低於百分之一,但若出現嚴重的登革熱出血症又延誤就醫,死亡率達兩成。
衞生署高級醫生曾三峰表示,今年一月至四月錄得十一宗外地傳入的登革熱個案,比去年同期的三宗大幅上升,主要由柬埔寨、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傳入。謝麗賢醫生亦擔心,萬一在非典型肺炎未受控制前大規模爆發登革熱,會令本港醫療體系百上加斤,呼籲市民加強清理積水,外遊時採取預防蚊叮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