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雞 - 李登

波羅雞 - 李登

廣州話有句歇後語:「波羅雞——靠黐」,是挖苦人佔人便宜,如黐飲黐食。波羅,指波羅江和波羅廟。舊時一到波羅誕,就有人做波羅雞當作吉祥物,賣給上廟參神的善信。
最近香港漁民慶祝天后寶誕,才曉得今天依然有人興這個波羅雞的玩藝兒。它是用竹枝、元寶和雞毛做成的紙公雞,能辟邪驅惡。能不能也禳瘟保命,可不得而知。民間古法做波羅雞,是用紙糊成。糊,廣州話是「黐」,而「黐」另有揩油,不出分文的意思,所以就有了「波羅雞——靠黐」這句話。黐,北京俗話的說法是「蹭」。
波羅雞洋鬼子叫sponger,由sponge一字而來。Sponge可解作海綿,亦解作揩油,波羅雞不正好像海綿,只一味吸取別人的好處?在戰國時代,孟嘗君門下養了三千食客,都吃他的,喝他的。說得好聽,他是養士;說得不好聽,就是養了一大窩波羅雞了。
英文把食客翻作hanger-on。孟嘗君門下挺著名的一個食客叫馮諼,就是吃飽了撐的還大嚷食無魚、出無車的那一個老馮。後來他幫了主子一個大忙,倒證明了他有能有才,並非只管吃閒飯的波羅雞。
以前大上海的杜月笙,有人把他和孟嘗君相比,說「春申門下三千客,小杜城南尺五天」。真想知道馮諼那般的波羅雞,他共養了多少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