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樓宇令疫症擴散

高密樓宇令疫症擴散

香港理工大學商業學系副教授 林本利

九七年前,筆者已不時提出一個問題,就是香港的樓宇有沒有需要繼續向高空發展。隨着西九龍填海工程完成,政府將機場搬離市區,九龍東西兩面將會騰空數百公頃的土地。

以每一公頃相等於一個大球場計算,新增的土地可以興建數以十萬計的住屋單位。再加上將軍澳、馬鞍山、東涌等新市鎮的填海用地,香港未來二十年根本不會出現土地短缺問題。二十年後,隨着港人移居內地,香港人口增長有限,根本毋須再擔心土地供應不足。

只一成土地已發展
事實上,香港約一千一百平方公里的土地當中,已發展的土地只有一成多,即使不再填海,還有大量土地可供開發,用作建屋或發展其他公共設施。故此,政府和地產商根本毋須一窩蜂向高空發展;反而應該降低人口密度,容許每個人有更多生活空間,這對市民的身心健康都有好處。
只可惜我們的政府,並非為人民服務,而是為少數大地產商服務。九七年前,政府說批地受到中英聯合聲明所約束,以致土地供應不足,樓價飆升,地產商可以賺個盤滿缽滿。
九七年後,每年五十公頃的批地限制不再存在,特區政府可以制訂土地儲備表,讓市場決定每年土地供應量。但政府為了救市,一再停止賣地,甚至勾地;但同時又容許個別擁有土地的地產商以超低價,甚至免補地價方式興建住宅,讓他們繼續圖利。
將軍澳新市鎮原本是用作較低密度的發展,但政府為了提早收回地產商持有的換地權益書,將地積比率調高,以致區內湧現大量密不透風的高樓大廈,令居住環境變得異常擠迫。
政府拍賣土地後,竟又可以容許發展商以多建道路為理由,提高地積比率向高空發展。另一個更明顯的例子是數碼港用地,原本規劃用作興建地積比率只有兩倍的低密度住宅,最後卻透過不正常途徑,完全忽略環保及交通情況下,改為興建寫字樓、酒店、學校及大量四十層高的住宅大廈。
最近兩年政府又向地產商送禮,容許他們投地後仍可以申請大量豁免,多建所謂「環保設施」。結果是即使地積比率不變,但由於獲得大量豁免,發展商可以向高空發展,住宅樓宇竟可高至五十多層,甚至七十層。
地產商不斷向高空發展,顯然與環保目標相違,令商住大廈之間密不透風,室內空氣缺乏流通,天然光線不足,市民太過依賴空調,以致疾病容易傳播,嚴重破壞生活環境。

環境擠迫空氣混濁
最近爆發非典型肺炎,正凸顯本地城市規劃、樓宇設計及建築質素的問題。疫症較為嚴重的地區,並非一些建築高度較低的舊區,反而是一些高樓大廈林立的九龍及新界新市鎮。疫症蔓延雖然和醫院位置有一定關係,但環境擠迫、空氣缺乏流通及建築設計問題,顯然都是重要因素。
今次非典型肺炎事件,正好給負責城規的人一個好好的反省機會。我們的城市規劃,為何不是改善生活環境,反而是令香港的居住環境變得更惡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