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醫學雜誌《刺針》撰文<br>港專家發現乙肝者中招難醫

國際醫學雜誌《刺針》撰文
港專家發現乙肝者中招難醫

本港醫學專家將在國際權威醫學雜誌《刺針》發表最新發現,指出非典型肺炎患者中,除年齡較大的患者外,慢性乙型肝炎帶菌者也是對藥物反應欠佳、病情容易惡化的高危一族。現時本港約有一成至一成半的人口為乙型肝炎帶菌者,部份人從沒發病,今次發現,對該等市民可謂敲起警鐘。 記者:陳沛敏、倪清江、徐岱靈、中國組記者

【本報訊】香港大學及聯合醫院的SARS(即非典型肺炎)研究小組,將在下星期出版的《刺針》雜誌中發表文章,分析七十五名淘大花園病者在病發後病情和體內病毒數量的轉變,指出病者在第二周病情惡化,卻非因病毒本身的繁殖不受控制,而是病者的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其中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情況更易惡化。

症狀初期改善後反覆
文章由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系主任袁國勇等逾十七名教授和醫生聯名發表,世界衞生組織昨日在網頁率先刊登文章的撮要,指出七十五名患者都接受過三星期三氮唑核囗及皮質類固醇的治療;在治療初期,他們發燒和肺炎的症狀得到改善,但其後病情反覆。
其中,逾八成半病者平均在近第九日時再次發燒;逾七成人在第七日後腹瀉;八成人在第七日後X光片顯示肺部情況轉差;四成半人呼吸系統變壞。同時,X光檢查顯示,超過四成半的病人肺部情況得到改善時,其他器官卻受到破壞。

發病第10日病毒最高
兩成患者在病發後第三個星期病情惡化,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這時他們肺部已受到嚴重的損傷,需要輔助呼吸。專家又發現,年紀大和感染慢性乙型肝炎都是重要的風險因素,患者容易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至於乙型肝炎帶菌者病情較易惡化的原因,專家仍未確定,但相信可能與患者本身免疫力較差有關。
專家在化驗其中十四名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後發現,病者發病第十日的病毒含量最高(見表),至第十五日降至入院時的水平。不過,大部份患者的糞便在往後一段長時間仍含有病毒。專家認為,透過化驗病者的鼻咽分泌物和糞便,有助確定患者是否患上非典型肺炎。

逾一成人有乙型肝炎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接受查詢時指出,本港有百分之十至十五的市民為慢性乙型肝炎帶菌者,部份人從沒發病,因此可能不知道本身為乙肝帶菌者,但他們可與其他市民一樣,做好日常防範非典型肺炎的措施;若知道本身為乙肝帶菌者,則一旦懷疑感染非典型肺炎,求醫時應將自己的病歷通知醫生,以便醫生可作臨床的配合。
黃世賢又解釋,專家指患者在第二周病情惡化是因為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因為病毒刺激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統反擊,卻將其他正常的細胞也一併破壞,此發現證明現時用類固醇治療的方向正確。
對於患者的糞便長時間存有病毒,他指這反映三氮唑核囗並不能完全清除所有病毒,雖然病毒的感染性未必很高,但他建議康復的患者在出院後,仍然要小心個人衞生,以免透過糞便再次傳播病毒。

父親為女兒選戴趣緻的口罩,自己卻忘了戴口罩。
司徒世華攝

一名外籍傭工昨日全副「武裝」出現街頭。
梁祖彝攝

肺炎陰影下,渡輪上一個溫馨鏡頭。
梁祖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