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世上是沒有完美制度的,同時任何制度都不能獨立於客觀條件而存在;因此,有時候客觀條件的轉變會影響一個制度的表現,而我們若因此而將之否定,似乎有點偏頗。
在預期失業率會持續高企及經濟前景尚未明朗之時,市面有不少希望政府可以推出暫解民困措施的聲音,而暫時停供或檢討現行強積金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議題。
自強積金實施以來,正值環球經濟進入結構性的調整,除了一些保證或債券基金表現較平穩外,大部份公積金計劃表現都差強人意,結果到目前為止,打工仔的強積金投資組合都是負增長的多,因而令到不少人對強積金有負面反應,有甚者更希望將之取消。
我絕對明白現時低收入人士的負擔,但若果因為投資組合上一時的損失而去否定或改變一個制度,所帶來的結果絕不能小覷。
強積金之所以出現,是經過長時間的研究、深思熟慮後所產生的社會保障制度。若果一個制度輕易便改變或遭否定,從政治或社會穩定角度而言,並非一件好事。雖然普羅大眾都明白強積金是一個將來退休保障制度,但實際上,我相信不少人會將之視為一個極長線的投資工具。正因為大家有這種想法,當投資組合出現虧損的時候,便會感到不安,久而久之,便會對相關的制度存疑了。
基本上,世上是沒有完美制度的,同時任何制度都不能獨立於客觀條件而存在;因此,有時候客觀條件的轉變會影響一個制度的表現,而我們若因此而將之否定,似乎有點偏頗。
就以聯滙為例,過往它是穩定香港經濟及金融制度的重要基石,但自金融風暴以後,某程度上聯滙的存在是削弱本地對外的競爭力,但是否代表聯滙制度需要因此而取消?即使是要取消,又是否代表沒有其他影響呢?現時強積金正面對同樣問題。當然,它的轉變所帶來的影響,會比聯滙為小,但對日後社會保障卻會帶來一定的衝擊。所以,有時候我們去分析一件事件,並不是單從某一角度去看,而是要從整體的利與弊着眼。
就以強積金為例,若從投資角度而言,現階段的確沒有存在價值,但若從整體社會保障着眼,卻是有必要存在的。最簡單的原因是,政府收入在可見的將來增加的空間有限,而開支(不論在醫療及社會保障上)只會買少見少。
一直以來,香港人都相信自給自足的理念,而鮮有依賴政府福利;但隨着人口老化的趨勢,在社會保障不足之下,即使有強積金的存在,也未必能夠應付日後退休生活所需,更遑論將之取消或改變。
無可否認,現時強積金的回報確實未如理想,但想深一層,現時僱員和僱主的供款各佔一半,即使強積金組合真的蝕了50%,若從「阿Q精神」來看,我們付出的供款仍未被蠶食,理論上我們所儲存的保障並沒有損失。因此,要停供或取消強積金,理據實在不足。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