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健康就是財富」這句話,筆者最近有很深刻的體會。
近日因為舊患復發,所以在醫院住了兩個多星期。住院時間那麼長,並不是筆者的病情特別嚴重,而是因為非典型肺炎的因素,當中有些「唔好彩」的成份。
在財務策劃之中,個人理財的要義,就是有多餘的金錢才用來投資。首先把收入扣除必要開支,包括供樓款項及日常開支,之後再扣除適當的保障如保險支出。通常常見的保險支出有以下幾類:人壽保險、危疾保障及一些醫療保險。在非典型肺炎的陰影下,最有用的保障可能是醫療保險。
筆者所任教的大學有提供住院保障,再加上有其他的醫療保險,所以要入住私家醫院,希望能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其實是沒有問題的。但在現時的情況下,有住院保險亦沒有作用。
在上月初,筆者因為發燒而看了數位私家醫生,他們都認為只是普通感冒。但因數日發燒不退,所以筆者特地到九龍城某私家醫院檢查,希望能找出病源。
看診的醫生一聽見是發燒不退,還沒有仔細檢查便大為緊張,要特別使用另外一間病房來為筆者診斷。在問了數條問題之後,便要筆者轉到公立醫院。雖然之前數位私家醫生都認為筆者患的不是非典型肺炎,但因私家醫院不想冒風險,結果筆者便被轉介到將軍澳醫院作進一步檢查,令筆者所有的醫療保險全不能發揮作用——因為公立醫院的費用有限,而筆者亦無法得到較好質素的私家醫院服務。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