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不同階段<br>人生階段:選取合適理財策略

針對不同階段
人生階段:選取合適理財策略

常言道,「要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情。」用之於投資理財亦然。當然,愈早訂立目標,成功的機會愈大,資金的靈活性及彈性亦較高。之不過,每個人起步理財的時間各異,在不同的時間,應採取的投資策略亦不盡相同,倒不如先聽聽專家的建議,才再實行投資理財大計。 記者:丹琍

花旗銀行投資研究部經理潘國光指出:「無論理財投資何時開始起步,首要養成定期儲蓄習慣,而且愈早愈好。」以每月定期儲2000元計,假設每年回報為10%,35歲開始實行,不間斷直至65歲,便可累積到456萬元。
若能於25歲開始,即使只供款10年,往後讓金額自行滾存,到65歲時所取回的更可高達819.5萬,驗證了愈早儲蓄愈好的說法。

愈早儲蓄愈好
然而,初出來工作的年輕人,收入一般較低,加上未摸清自己的事業路向,轉職的次數亦會較頻密,可儲蓄的金額自然有限。滙豐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高級經理林麗霞說:「年輕人應該訂下每月儲蓄目標,扣除基本開支之後,餘款才用作消費。但不少年輕人卻本末倒置,待消費後有剩餘的錢才用作儲蓄。」
雖說年輕一輩儲蓄及投資金額少,可幸距離退休之期較遠,且可以揀選回報較高的投資產品,較易達致長遠目標。但對於年近50歲或以上的人而言,距退休之期不遠,手頭資金既不多,可承受的風險又不大,又可以如何為將來打算呢?
潘國光直言:「量入為出。必要時降低退休後的生活水準要求,在仍有收入的時間則盡量節省開支,是沒有辦法中的應變對策。」他建議,資金不多的中年人,投資態度切忌過於進取,亦不宜將資金過份集中於一兩隻股票,可以考慮環球性基金組合,以分散投資風險。

理財勿忘保障
除了定期儲蓄以外,個人的自身保障,亦佔理財投資一個極重要部份。林麗霞表示:「完整的理財策略不可沒有保障,保障又與投資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只因用於保障的費用多少,直接影響到投資可運用的資金,以及作為評估個人可承受風險的準則。」
她建議,保障屬長遠性投資,每月供款毋須太多,佔月入的10%至15%已足夠,若同時有3至6個月的收入作應急儲備,則會更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