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供積金建議混水摸魚

停供積金建議混水摸魚

香港職工會聯盟組織幹事 蒙兆達

本港經濟受非典型肺炎打擊,自由黨及工商界組織不斷提出停供、減供強積金之建議。自由黨一眾議員日前更帶頭發起遊行,突然變身反映「民意」的街頭戰士。但這些行動代表的,到底是誰人的利益?政府是否要對所有救市措施的建議皆照單全收?我們是時候要分清楚,哪些救市措施真正有利於社會大眾的福祉?哪些救市措施不過是既得利益者意圖混水摸魚?
據近期一項有關酒樓食肆經營成本的調查顯示,強積金的僱主供款支出只佔1.5-1.7%,相較其他經營成本如租金、水電煤等費用,佔總成本約40%,只是九牛一毛。而且,據現時法例規定,強積金供款可與長服金或遣散費對沖,繼續維持供款將減輕日後企業支付有關補償時帶來的負擔。自由黨誇大強積金對企業經營的負面影響,實為誤導社會大眾。
其實,自○○年十二月實施強積金以來,工會即收到很多減薪的投訴,指資方在員工的薪酬中扣減5%作為僱主供款的金額。即是說,僱主現時所供的款項根本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是員工薪金的一部份。如果現時停供強積金,日後恢復供款時,資方定會以此為藉口,再次掀起新一輪的減薪浪潮。

惡例一開信心破產
早在肺炎疫潮爆發以前,自由黨便已三番四次「硬銷」停供強積金的建議,卻未為社會所接受。現在自由黨重彈舊調,不過是藉社會人心不穩,趁「炎」打劫。如果因一時之經濟逆境可停供強積金,以後本港再次遇上經濟波動時,難保其他勞工權益不會被削減。如此惡例一開,僱員對勞工法例的信心將完全破產。
表面上看來,政府不需為停供強積金的建議多付任何公帑,這也成為自由黨推銷此建議的「賣點」之一。但若果日後公司破產結業,而資方無力支付員工的遣散補償,情形便大為不同。由於強積金與遣散費是對沖的關係,僱主的供款本可抵銷部份遣散補償,大大減輕破欠基金的支出;若停供強積金一年,變相將破欠基金須為「走數」僱主墊支的金額進一步擴大,形成政府須為基金注資大筆公帑的沉重壓力。特別是,飲食業僱主結業後拖欠薪金和遣散費的情況十分普遍,紀錄一向不良;去年,飲食業佔破產欠薪保障基金的處理個案便高達34%(約一萬宗)。
強積金供款制度乃本港工人最低限度的退休保障,除非有更完善的方案作為代替,政府絕不應因經濟一時逆轉而放棄。如果自由黨真有誠意解決現時中小企業經營的困難,應該爭取大地產商接納中小企的減租要求,而不是從本已水深火熱的工人身上「搵着數」。現時自由黨對財雄勢大的地產商噤若寒蟬,卻將矛頭直指弱勢社群,行徑不可謂不卑劣。政府必須堅守強積金作為工人退休保障的這條底線,不要淪為商人政黨混水摸魚的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