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名言:利用對沖基金降風險

投資名言:利用對沖基金降風險

本欄曾經提及,對沖基金並不一定如大家想像般的複雜及高風險。歸根究柢,對沖基金的原旨是運用金融市場上不同的對沖策略,為投資者避去部份市場風險,因此,對沖基金於台灣的中文譯名為「避險基金」,似乎更能貼切形容其功能。

見證金融市場多年變化的投資者早已意識到,現今環球股市的波幅,是前所未見的,投資要有好成績,避險比尋求回報來得更重要。由於風險的主要來源多數是投資者過份集中於某一類別的資產,故要降低投資風險的話,就要靠一些和現有組合相關性較低的另類投資產品作為平衡,對沖基金便是其中一項選擇。要利用對沖基金為自己的投資組合爭取更佳的風險規避及回報表現,必須先行對各種不同的對沖基金策略清楚了解。透過以下分析,大家將不難明白兩種較為常見的對沖基金策略,如何能在不同的市況下,為投資者賺取回報。
傳統性的基金投資產品,無論是投資於股票或債券市場上,其回報都取決於大市的升跌。然而,股市也好債市也好,除了有升市及跌市之外,往往會出現沒有明確方向的時間,即所謂「上落市」。對沖基金其中一種策略──市場中性,正是因應這種市況而產生的。運用這種策略時,基金經理會持有均等分布的長倉和短倉,盡量減低大市因素對組合的影響。由於長短倉數目相若,在大市上升時只要基金持有的長倉利潤能彌補短倉的損失,基金便能獲利,反之亦然。

「中性策略」波幅小
舉個例子罷。假設基金沽空了一股滙豐(005),買入了一股恒生(011),當時兩者股價均為80元。大市上升時,兩隻股份縱然一齊上升,其升幅也會因公司本身的質素而異。在這例子中,假設滙豐的股價跟隨大市上升10%,恒生則因為業績較佳而上升15%的話,基金經理便能套取5%的回報;相反,假如大市下跌,只要恒生的跌幅比滙豐要小的話,基金經理同樣能夠獲利。
此策略的優點是毋須依靠大市走勢,純以選股為上。或許投資者會質疑,假如基金經理眼光出現錯誤,此策略便難以獲利。為減低此風險,基金經理會透過一系列選股程序,在超過100個行業中發掘各自強弱懸殊的股份,再利用長短倉獲利。
根據資料統計,在過去5年,市場中性策略的平均年回報約為7.5%,波幅則僅約4%,比一般環球股票基金雙位數字波幅還要低,屬於一種相對保守的對沖策略。

「期貨策略」風險高
除市場中立外,另一種較為普遍的對沖策略是「金融期貨」。
金融期貨是指透過衡量多項經濟因素,如通脹率、息口等轉變,評估股市與債市的未來走勢,然後才利用各種期貨作出買入或沽空。換句話說,基金經理會運用其市場資訊及經驗,以捕捉市場波幅。由於涉及期貨合約與及需要準確地預測市場的走勢,鑑於現時市場的難測性仍然甚高,因此金融期貨屬風險較高的對沖策略。
對沖基金之所以能夠減低整個投資組合的風險,主要是因為它與傳統投資產品回報的相關性甚低。只要根據自已的風險評估,適量地將一些採取多元化策略管理的對沖基金加進組合,就能令整體投資的風險與回報有所改善。假如投資者屬較保守類型,又或首次參與對沖基金,市場上一些設有利潤鎖定、與對沖基金掛鈎的保本基金,可優先作為選擇。
如讀者有任何疑問,歡迎傳真至Citibank:29628880。
潘國光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
服務投資研究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