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由「去中國化」到「去香港化」

台北由「去中國化」到「去香港化」

由於台灣出現首例SARS死亡病例,台北政府日前採取突如其來的強制措施,宣布對所有來自大陸地區和香港地區人士,進行嚴厲的隔離;與此同時,香港一旅行團因其中一名女童出現發燒症狀,台北當局也對全團採取了非常手段。

港團成為宣洩對象
為了防範SARS疫情擴散和蔓延,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進行一些權宜或帶有某種強制性的防範措施和隔離手段,本來無可厚非,只要事前事後做出適當的媒體說明和政策宣導,應可以獲得民眾的理解。但台北政府今次對香港的態度,給外界的直覺觀感是帶有針對性,儘管駐港的中華旅行社總經理張良任和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路平都作出柔性解釋,認為有關舉措是「暫時性」及「情不得已」。
回顧歷史,自一九四九年之後,兩岸之間長達三十多年的完全隔絕時期,香港與台灣的聯繫管道不但沒有被割斷,香港還成為台灣主要對外聯繫交往的渠道;香港在英治時期也曾經遭遇重大疫情,但港台兩地交往沒有中止;在香港主權回歸大陸之後,港台關係雖然也有一些風風雨雨,但也沒有出現類似「完全阻隔」現象。讓人感到費解的還包括,台北今次的強制性措施,選擇在香港疫情開始趨於穩定,大陸疫情正在改善之際,不能不讓外界產生政治上的聯想。
為了應對SARS疫情,台北當局的做法或許有其不得已而為之的考量,但大多數國際輿論認為,台北是反應太大,而有關舉措過份針對香港,卻是耐人尋味,值得深思。
表象上,香港是SARS重災區之一,台灣的首名死者,不幸受到來自香港淘大花園胞兄的感染,台北的手段多少對香港有一點下意識的洩忿意味,來自香港的旅行團因此也成了宣洩情緒的對象。

港台關係蒙上陰影
在北京的戰略棋盤上,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承擔着對台灣的「垂範」任務,香港的「陰乾」至淪落,使得北京的「垂範」成為笑柄。董建華其中一個重要「功勞」,是令香港成為台北抗拒兩岸整合和「去中國化」的最佳藉口。
在此之前,香港政府在SARS疫情蔓延面前手足無措,備受台北政府官員和輿論公開私下的嘲笑,利用今次的強制性措施,再擺董建華一道,對於政治心態一向比較陰暗自卑的民進黨政府來說,也不無可能。港台關係唇齒相依,歷史上傳承的共存共榮「生物鏈」,因之受到間歇的阻斷和窒息。
「去中國化」本來是台獨理念訴求,由於香港政府控制SARS疫情的無能和遲鈍,也由於董建華政府在對台問題上一向懾於北京的強硬態度,「寧左勿右」的不敢腳踏「禁區」半步,變成在今次事件上只能落得一個全被動的處境,港台關係互動因此也出現了「去香港化」的悲哀。港台關係將從此蒙上濃厚陰影,這是歷史變遷中的一段荒唐。
時事評論員:吳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