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強積金推行以來,最多人關心的,是付出的供款究竟蝕了多少。但供款人可曾想過,退休後應如何運用整筆退休金或強積金?雖然大部份人距離退休還有好一段日子,但本地人口逐漸老化,未來十多年達退休年齡的人數將急劇增加,故供款人宜預早計劃退休金出路。 記者:袁國守
在現行的強積金法例下,供款人需屆65歲,才能一筆過提取所有累積供款。相信大部份退休人士都不會把多年來的積蓄一次過花掉,或進行高風險的投資活動(例如創業或投資股票),而會尋求穩健的儲蓄或投資途徑。
積金局發言人表示,計劃成員提取強積金後,可自由決定怎樣處理,不再受法例管制,但退休人士可考慮該局提出的多種可行途徑。其中最保險和簡單的方法,是把整筆退休金存放於銀行儲蓄戶口。但發言人指出,隨着人類壽命日益延長及可能面對通脹壓力,儲蓄戶口的利息收入,不一定足夠維持在整個退休期內的生活支出。
另一種可行的方法是繼續投資基金。積金局發言人稱,由於供款多年,強積金成員應對基金回報相當熟悉,而且由基金供應商提供的投資組合,彈性較高,並有機會獲取較高回報,但參與者需具備一定投資知識,並肯花時間管理組合。
註冊財務策劃師協會會長施德芝則建議:「一般60歲或以上的退休人士,應把大部份資金投放在穩健的投資工具,例如保本基金和『紅簿仔』,不要沾手股票。尤其是如現在利淡的投資環境。預期投資期達5年以上,才可考慮建立投資組合。」
此外,退休人士可考慮把部份退休金交託保險公司,然後建立「年金計劃」契約。年金計劃的特色,是投保人可在退休期或指定時間內,定期獲取固定金額,猶如定期「出糧」。不過,現時尚未有保險公司開拓專為退休人士而設的年金計劃,相信必須待市場再成熟一點,才會有類似產品面世。
施德芝指出,年金的優點在於,退休人士較易掌握開支預算,並獲取較儲蓄戶口稍高之利息;但缺點是,年金的現金流動性較低。若然參與者急於用錢,需待一段時間才能提取。
積金局發言人亦指出,年金與其他定息產品一樣,並不足以應付通脹,假如日後生活指數大幅提高,收取固定收入的成員便要被迫調整個人生活方式。
事實上,在規劃退休時,須預先設定個人的退休年齡、預算退休期、每年收入、預計通脹率及投資回報等因素,從而計算退休後的開支。
然而要留意的是,這種計算方法通常假設每年的回報率相同,如退休後遇上經濟不景,投資回報將減少,供款人隨時會失去預算。
強積金推行至今才兩年多,故已取回供款的實例不多。駿隆強積金顧問董事總經理蕭美鳳表示,退休人士如何運用累積供款,現時未有實在的統計數字。就她所知,大部份退休人士也是以現金形式,一筆過取回供款,只有小部份人會把部份金額繼續投入退休計劃。
年金計劃方面,蕭美鳳指出,強積金計劃推行至今為時不久,退休成員不多,故現時較少保險公司積極拓展有關市場。她續說,現時保險公司推出的年金計劃,主要針對40至50歲,收入不俗的中產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