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施會總幹事 莊陳有
非典型肺炎災難性地突襲本已疲弱的香港,帶來巨大衝擊,並使多個結構性的社會問題更形浮現,包括就業機會匱乏、社會政策不足、排斥、歧視,當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弱勢社群的健康保障。
哈佛大學社會醫學副教授PaulFarmer在其著作《InfectionsandInequalities:theModernPlagues》裏探討資源分配不均與傳染病後果,當中研究指出,窮人、有色人種及邊緣社群比較容易感染傳染病,如肺結核及愛滋病。一旦患病,他們獲得適切治療的機會亦相對低。我們理解到書中提及背景與香港不同,但其內容則引申出不同社群回應疫症能力的差異問題。
疾病問題是社會問題的反映,道理很簡單,窮人沒有金錢、知識、社會網絡等資源預防疾病,自然較容易染病。得病了,他們亦欠缺資源與渠道治理。說到底,健康是要花錢的,在貧富懸殊、社會保障不足的社會,窮人的健康得不到應有的保障。
在香港,非典型肺炎疫症爆發的初期,有較高機會接觸患者的人士如醫護人員較容易受到感染。然而,當疾病持續蔓延至社區,各人受感染的機會都增加了,預防措施是避免患病的最主要途徑。可是,綜援家庭、低收入人士或長者連最基本的口罩都負擔不起,於是,我們聽到一家幾口冒險共用同一個口罩,或者將紙口罩清洗循環再用,甚至索性不佩戴這防炎基本裝備。此外,弱勢社群的居住衞生環境及飲食營養往往因欠缺金錢或其他資源而得不到保障。
有別於前線醫護人員得到社會大眾的鼓勵,同樣為抗炎賣力的低下階層勞工,如清潔工,其工作安全保障則要到最近才獲得公眾的一點關注。清潔工人職工會的調查顯示,在受訪工人受僱的十八間外判清潔公司中,有三間公司完全沒有向工人派發口罩,即使公司派發口罩,大都是不符合衞生署的規定。防炎期間,各公共屋邨都加強清潔,清潔工人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可是加了「辛」卻無加「薪」。另一方面,清潔時使用大量漂白水和消毒水,令不少工人已有咽喉痛及眼痛現象。
最近政府公布118億元救市方案,在推出這些救市方案之餘,政府亦應制訂措施,照顧弱勢社群在這非常時期的需要。樂施會已去信促請房屋署、食物環境衞生署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要求它們監督轄下承辦商,向清潔工人及保安員派發足夠及合乎規格的防禦裝備,並按勞工法例讓工人有休息日。另外,樂施會亦要求社會福利署署長,以特別津貼方式,容許申領綜援人士,實報實銷購買口罩及防肺炎工具。與此同時,樂施會亦已撥款五十萬元予社區組織協助弱勢社群防禦疫症。
每個人的健康都應該得到保障,不論階級、性別、年齡或貧富。為了發揮民間回應這場疫症的能力,和籌款協助弱勢社群,樂施會與香港醫學會於五月一日發起了大型行山活動「同步健康路」,邀請全港市民一同參與。(有興趣的朋友,可致電25202525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