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開源節流知易行難

理財智慧:開源節流知易行難

現時經濟不景,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政府機構或上市公司提出開源節流的訊息,但要真正開源節流,並不是每個機構,又或者是每個人都可以辦得到。尤其是對個人而言,雖然要消費的話,現時市面上有很多替代品可供選擇,節流其實一點也不困難,不過,要做到開源,就一點也不容易,主要是因為個人經常會受到能力及時間所限制,開源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只是空談。
提到理財哲學,最基本大概可以分為「量出為入」及「量入為出」兩大類,即相等於「開源」以及「節流」這兩種策略。這兩種策略其實都可以達到同一個目的,分別在於量出為入的理財哲學是比較進取,在推行計劃時要先知道自己的開支需要,然後再主動尋找收入來源;量入為出則比較被動,要按自己的收入來策劃開支。
對於前者,或者很多人都不敢苟同,所以我們的特區政府,以及97年前的港英政府均以量入為出作為經營本港財政政策的理財哲學,亦因為有了這套哲學,本港才有足夠的財政儲備以安度97年的金融風暴。
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由於時間及能力的限制,同樣只能選擇較為被動的策略,於是乎「量入為出」便成為一般人的主要的理財哲學。

固定支出難縮減
在作出開支預算前,先計算一下收入有多少,然後再根據重要性來排出各類支出的先後次序,如收入未能應付支出的話,便要把部份較次要的開支刪除或延期。
要使用這種策略,個人的財政靈活性一定要非常之高,因為固定支出項目﹙如樓按還款﹚愈多,要削減開支便會愈困難。
彭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