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肺炎疫情稍露曙光,昨日證實感染的人數連續第二天回落至十多人,醫學界人士認為,這顯示疫情開始受到控制,只要再無另一個「淘大」出現,疫症有望在五月得到紓緩。不幸的是昨日共有十二人死亡,與本月十九日並列為最多人死亡的一天;醫學界解釋,死亡人數高企,只是反映三、四星期前出現的發病高峯期。 記者:譚秀嫺、陳廣慧、陸羽平
【本報訊】衞生署署長陳馮富珍昨日指出,由四月十六日起,感染個案每天為三十多宗,其後是二十多宗,過去兩天分別為十七宗及十六宗,是一個「相當好嘅走勢」,但這病較為反覆,全世界對其認識有限,現時更是控制傳染病最關鍵的時刻,不能掉以輕心,她呼籲個人、家庭、社區的預防措施都不應鬆懈,以免疫潮再在社區爆發。她表示,非典型肺炎的染病數字有穩定和輕微下降走勢,但未等於預防措施已經收效;以霍亂為例,要在潛伏期的兩倍時間內沒有新症,才為之有效。至於非典型肺炎是否要採用此標準,世界衞生組織尚未有共識。
昨證實受感染人數為十六人,是疫潮爆發以來新低點,當中包括兩名為醫護人員,分別隸屬明愛及屯門醫院;死亡的十二人年齡介乎四十五至九十一歲,當中八人為長期病患者。醫學界相信現時死亡人數正反映三、四星期前發病高峰期,現時仍有一百人在深切治療部留醫,相信會陸續有嚴重患者死亡。
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主任袁國勇說,他個人認為,從整體疫情數字看,「開始真係受到控制」,希望是個好先兆,「只要再無淘大嘅事件,相信到五月疫情可以完全紓緩」。
他指出,在流行病學上,現時的病情控制已經做得不錯;其次,此病多數在春、冬時間為發病高峰期,現時天氣轉熱,相信可減輕疫情;同時,目前全港市民動員起來注意衞生,因此他感到樂觀。至於有年輕人士死於非典型肺炎,他說:「無論做到幾好,都會有年輕人過身」,即使是最普通的肺炎,在一成至一成半的死亡率中,也有年輕人,只是死亡機會較低而已。
身兼醫學會會長的立法會議員勞永樂表示,疫情自三月底淘大花園的爆發之後,很明顯呈現一個下降走勢,現時已過了兩、三個潛伏期;但未能說疫情已完全受控制,因為很多問題仍未解決,例如病毒在環境中能生存多久、社區裏是否有些無病徵的帶病毒者、動物會否帶有病毒等,這些都可能「久不久」再令一些人受感染。他認為,如果能夠維持每天十多宗或低至數宗,便可視為「背景肺炎」,即未有非典型肺炎之前也存在的情況,有條件讓世衞考慮撤銷旅遊警告。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梁家騮也表示,須再多待兩星期,了解潛伏期過後有無大型爆發;他相信非典型肺炎很難完全杜絕,較現實的目標是不再出現大規模爆發,現時雖似略有成效,但當局應再檢視現行政策有否漏洞。至於感染人數會否再度上升,他認為要視乎社會的預防情況,例如一個發燒人士不看醫生、不自行隔離,而他又是一個超級帶菌者,則可能引起另一場大爆發。
醫療政策評議會會長郭家麒醫生指出,只要不再有超級帶菌者,以及沒有像淘大的環境因素出現,相信感染人數會不會再次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