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哲學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是一門極為高深、又或者是很抽象的學問。而如何可以處理好自身的財務問題,一向以來都是大多數人常提出的問題。尤其是在經濟較差的年代,替人處理個人財務更是一類高薪的行業。
雖然很多人都未必知道自己的理財哲學是甚麼,不過,大部份人在日常生活中,已不知不覺地應用了出來。例如當月底手頭現金不足時,有人會選擇待出糧時才購物;亦有人會選擇先以信用卡購物,到有錢時才把欠款歸還。單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當然是以信用卡即時消費的模式所得到的滿足感最大,因為可以及早把心頭愛弄到手。
從理財角度來看,利用信用卡提前消費,可以延遲支付款項,提高消費者周轉的靈活度;尤其是對於一些較有紀律的人士來說,更可以有效利用信用卡公司所提供的免息期,強化個人財務狀況。不過,亦因為信用卡公司所提供的免息期多達兩個月,很多人都會因而在消費時漫不經心,最後可能因在收到帳單時才發覺大失預算,令自己不知不覺間陷入了財務危機中。
傳統上,中國人都是以「量入為出」作為理財哲學,在決定一些大型開支前,都會先考慮本身的收益及財政狀況,才會作出決定,亦因為這個因素,以前大多數的市民都會有較多的盈餘作為存儲。
不過,由於信用卡的出現,以及社會風氣的轉變,消費者即使沒有現金在手,仍然可以利用信用卡購物,令到過往市民的儲蓄習慣被「先使未來錢」這種消費模式所取代。彭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