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危」,都一定有「機」。一個多星期前,當電視直播政府公布淘大花園集體感染調查報告,腦袋閃過的其中一個念頭是:「這是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的機會。」
淘大報告揭露,失修的污水渠是罪魁禍首,而孫明揚自擔任問責局長以來,便一再表示希望推動業主做好樓宇維修工作,但當時大家都知道,在經濟不景中要市民掏腰包先知先覺做好樓宇維修,難度極高。但非典型肺炎一下子打通了香港人的腦筋,知道沒有甚麼事情比健康、生命更寶貴。換言之,在能力可以負擔的範圍,要巿民做樓宇維修,應該比以前容易。這實在是一場文化大革命。
要革命的,不單是樓宇維修的文化;香港人對衞生和公德的文化,更加迫切要起革命。有人提議,半夜三更,在清潔工人未出動的時候,駕車沿電車路在港島走一圈,便會發現香港的大街是如何的骯髒。不堪入目的不單單是後巷呢!
在美國、加拿大等地,市民對住屋門前某特定範圍的公共地方負有責任,例如冬天要鏟雪,否則一旦有人滑倒便要賠償。但香港人過去沒有這個概念。總而言之,除了自己頭上一片瓦,其他所謂的公共地方都與我無干。現在非典型肺炎一役,已經令大家知道公共地方的衞生如何影響個人,接下來就是香港人如何去改變那些根深蒂固的想法和行動。
希望若干年後,大家提起香港爆發非典型肺炎,除了記得人命傷亡的慘痛、記得多謝前線醫護人員在崗位的堅持,還附加一句:「非典型肺炎令香港人變得注重衞生和公德心,香港變得清潔乾淨……」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