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份國企股的復元能力,可說是出乎意料之強,曾幾何時,國企管理層被視為背負社會包袱,辦事不夠效率。民企神話破滅,香港二三線股管治風險又不容忽視,國企因為同樣會背負投資者包袱,反而相對安全。嚴格而言,電力股及石油股等盈利也有變數,可是現時環境下,有不少投資者會轉為求穩,這類視為防守性強的中資股,隨時受惠資金流向再創新高。
有興趣投機,其實尚可以一博這類股份,估計避難資金仍未完,不過筆者一向不愛跟風蝕章,而且上升空間頂多十個巴仙,吸引力普通而已,現時已失最佳時機,倒不如推敲其他股份的投資價值。
不少人擔心現時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人流勁減,香港、廣州經驗可以借鏡,本土消費的反彈能力會甚強,不過旅遊業復甦需時甚久,因此入市其中一個守則,還是不宜考慮與旅遊業相關的股份。
另一個受到關注的地方,是交易會及展覽會場面冷清,這一點筆者則有保留,並設法向人查證,以今日資訊科技以及速遞業之發達,產品資訊仍有甚多有效途徑發放,何況不過兩三年前,大家還在大肆憧憬電子商貿,按理展覽會有不少只是粉飾櫥窗的性質,場面冷清影響不會很大,當然個別行業情況可能不同。
今次事件就算會打擊出口,也只會是下半年才會反映,現時很難準確評估,筆者則傾向持樂觀態度。中國的競爭力甚強,當年金融風暴,人家幣值暴跌幾成,中國地位並未動搖外,還要高速增長。工人紀律以至基建等優勢,別的地方需要時間去追趕,不錯今次以後,客人會醒覺倚賴個別地區的風險,但日後中國還應是主力。
以上是筆者相當主觀的分析,目前的情況一定是言人人殊,也只有待日後發展來引證,但充滿未知數,也正是金融市場吸引之處。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