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董派護主 犧牲楊永強、醫管局

擁董派護主 犧牲楊永強、醫管局

國泰航空公司董事兼常務總裁陳南祿上周宴請傳媒。在飯局中有人提起,有國泰地勤人員近日目睹機場冷清場面,忍不住哭了,因為「機場從未試過咁少人」、因為「唔知重要搞幾耐」……在非典型肺炎肆虐下,香港大小角落正不停上演類似令人感觸片段。人命、人心和經濟,受到從未試過、有史以來最大重創。
究竟有沒有人需要為香港今次的「災難」負責?針對這個提問,一場保董的輿論戰已經展開,而高潮隨時是兩個月後、七月一日的一場民間發起的「倒董」遊行。

發放訊息:非董的錯
連特區政府和保皇黨都不敢力撐政府處理事件沒有失誤,他們只能統一口徑,強調現在要全力抗炎,並非追究責任的時候。不過,當國家主席胡錦濤一聲令下,北京市長孟學農、衞生部長張文康相繼丟官,這種「陣前易帥影響軍心」的論點,已經變得軟弱無力。大家清楚見到北京易帥後,抗疫工作愈做愈好。
即使面對真正的戰爭,陣前也可易帥:一九八二年,阿根廷入侵福克蘭群島,英國外相卡靈頓勳爵因未能預警戰爭,引咎辭職。大家覺得失職下台理所當然,沒有人講甚麼「現在要全力打仗,並非追究責任時候」。
「擁董派」並非沒有注意到問責訴求。特區官場過去兩星期有一種曖昧的情緒:大家都覺得人頭落地絕非董建華領導的特區政府會做的事,但眼見孟學農、張文康下台,大家已不敢說一定沒有人要為今次疫症下台。
一場輿論戰不知有心抑或無意地悄悄展開。在記者鎂光燈拍不到的地方,支持董建華的官員、議員和友好人士,私底下並沒有逃避談論責任問題。他們透過不同場合,向不同人士發放訊息:千錯萬錯,總之不是董先生的錯;即使有人要下台,也一定不是董先生。

「董過份聽楊永強話」
行政長官辦公室官員曾經跟一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說:「董先生過去一個多月不斷催迫下面,很多安排都是他迫出來的。有些事情做不到,或者遲了做,不是董先生的責任。」官員游說議員不要對董建華步步進迫,因為有問題的是「下面」,不是董建華。但誰是「下面」?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衞生署署長陳馮富珍?就沒有明說。
有行政會議成員則在飯局中向人表示:「我從來沒有聽說董先生不聽楊永強的話。整件事,如果說董先生做得不好,都是因為他太聽楊永強的話。」
一位問責局長對事件的理解則是這樣的:「其實,大家不應該把矛頭指向政府,整件事根本暴露了醫管局管理上很有問題。為甚麼醫護人員感染一發不可收拾,就是管理出問題呀!」
為董建華護航的官員、議員還有以下的說法:「楊永強是醫生,太主觀,他說一就是一,不容易聽人說。」「據我理解陳馮富珍在整件事上責任最大。衞生署初期一直想淡化事件。」「醫管局已經證明給大家看,醫生不是好的管理人。」
過去幾天,多份報章相繼傳出董建華拍枱罵楊永強、政府不滿醫管局、胡錦濤讚賞董建華沒有隱瞞疫情……親董建華的人士都希望說服大家,儘管董建華一把抓,但做得不好的責任卻不在他。

醞釀七一倒董遊行
遺憾,如此苦心經營,民主派卻沒有接受。脫離了民主黨的陳偉業,五月十四日在立法會提出動議,要求董辭職下台;而去年十二月發起反對《基本法》二十三條遊行、結果歷史性地有六萬名市民參加的民間人權陣線,也醞釀七月一日回歸六周年時搞一個倒董遊行。
民間人權陣線已通知警方,準備在七月一日再次舉行反二十三條遊行,由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遊行至中環下亞厘畢道政府總部。有份參與的前綫立法會議員李卓人透露,在討論過程中,有人提出把「倒董」元素,一併加入今次遊行之中,具體安排仍在討論中。政治風潮已一觸即發。
胡旋風與倒董潮系列報道之五
記者:李慧玲